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90

发布时间:2016-12-19 10:31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联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到;5.3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5.4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是城镇生态环境的设;切和重要的工作;参考文献;[1]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干旱区地;[2]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3]方创琳:《中国

联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应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大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3 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能实现对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优化,,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及时掌握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并定期公布。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 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依据《清洁生产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广泛借鉴国内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万元GDP占地、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

5.4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是城镇生态环境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人的行为方式对城镇功能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当今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及市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引起的。因此,在城镇管理部门及广大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是城镇生态环境调控迫

切和重要的工作。我们应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当地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提高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定期聘请专家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提高生态意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节约型社会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 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起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推进循环节约型社会发展。进一步普及生态科学、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变城市的自生为共生、变单一的因果链为多维的生态网,克服决策、经营及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性、盲目性、片面性及主观性,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镇。

参考文献

[1]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干旱区地理》2006第1期。

[2]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7期。

[3]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中国发展》2001年第1期.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下载地址: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90.Doc

  【】

最新搜索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14略论清代新疆伊斯兰教政策

79Protell 99试题

舌底

39实验四 子网划分路由配置

财会分析大赛(行业背景及战略分析)

讲授教学理论基础的心得

河南城建第六届平面设计大赛23

汕头海湾新区规划图

19城市品牌建设不拘一格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9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f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