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投稿:高哖哗 XX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投稿:高哖哗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
中医妇科学试卷一 一 选择题 A型题: 1.最早设妇科专著的医著是( ) A《黄帝内经 》 B《金匮要略》 C《脉经》 D《千金要方》E《景岳全书》 2.下列各项,不属导致崩漏最常见病因的是( ) A脾虚 B 肾虚 C血虚 D血瘀 E血热 3.妊娠…
周度市场监控报告 周度市场监控报告 市场监控报 (12 月第一周) 目 录 本周最新政策 经济数据 本周成交量 新开项目 重点个案监控 重点片区监控 一、 本周最新政策 1、 中国明年拟将投资 1.4 万亿元建 1000 万套保障房 据中新网 12 …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291.1
生态环境
保护路径
文章编号:1009-2382(2013)08-0005-05
镇化将进入减速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会逐渐放慢。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城镇化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0.8至1.0个百分点,不会继续保持1996年以来的加速增长态势。据此测算,到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5%;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由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就统计数据而言,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上个世纪曾说过: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2.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现阶段中国城镇化
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城镇化应包括两个层次:现有城市经过改造更新的“再城镇化”过程;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但是,我们的“再城镇化”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提高没有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两头倒”的现象,平常在原来居住的地方搭个棚子居住,干完农活再回到新建楼房居住;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片面追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尽管中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但主要矛盾已经转移至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为此,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1.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一般认为,30%至70%的区间属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其
中,30%至50%的区间为加速时期,50%至70%的区间为减速时期(魏后凯,2011)。1995年以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高速发展,大城市扩展迅速,城市集群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化急进式的发展现象显现。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越过了50%的关口,表明未来中国城
JL011)研究成果之一。
3.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由于进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智能制造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L12A-
现代经济探讨
2013年第8期
城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中国城镇化具有不完全性。要促使这种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农民市民化不仅是一部分社会阶层向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过渡,不是户口的“农转非”,而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或者说是就地城镇化,也就是把城市的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等输入到农村,其结果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机理,要求赋予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权益,消除城乡居民经济利益不平等性。农民市民化的完成,应以农民与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生活习惯、政治参与意识,没有心理隔阂,农民可以参与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标志,或者说是就地城市化。
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投入并导致本地资本外流,减缓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用水),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害性事件增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也包括企业、行业,如果要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环境,就必须增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而增强环保的难度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它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速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失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给未来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人口密度加大、绿地严重缺乏的效应,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下降。而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是生态环境质量的良好表征。园林绿地是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中生态价值最高的部分。尤其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也显得日益重要。它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需的。绿色植物具有维——氧气平衡,吸滤有毒有害气体、吸滞持二氧化碳—
粉尘、杀灭细菌、衰减噪声、改善小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关注经济行为,即尽可能地利用土地扩大建筑面积,加上地方政府对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理论上讲,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方创琳、杨玉梅,2006)。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即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则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方创琳,2008)。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扩大占地规模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
GDP的单纯追求,监管不力,导致开发商忽视居民的
生活质量,造成城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2)城镇空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2013年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阴霾,就是因为天空气体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数据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氧化氮、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人体持续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并出现一些症状,如咳嗽、流泪、胸闷等。当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疾病和死亡。
(3)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性质改变,道路及下水管网建设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大,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城镇人口的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生活污水相对增多。由于长期汲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在东北的一些乡镇,原来4-6米就出水的地方,现在需要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生活用水排放设施的缺乏,使大量的生活用水排入河流,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某些人为了追求GDP的目标,形成了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大量的污染工业布局在城镇周围或水源地,对城市供水造成巨大威胁,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工业废水等无机物污染、工业污染排放等潜在的有机污染,造成城镇供水的三大污染物。即使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因城镇化率较高,竟然也沦为缺水之地,实在应引起人们的警觉。
(4)噪声污染增加。城镇道路拥堵,交通繁忙,产生交通噪声;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或其他操作程序产生工业噪声;来自建筑施工现场各种建筑机械工作时产生建筑噪声;人口高度聚集,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生活噪声。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2/3的城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不仅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胃肠消化系统,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还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长期受强噪声污染的人,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身心疾病。专家分析,血压升高的人群增大和高层住宅楼房的建造过多、过密有着某种正向的相关性;心脏搭桥人群增多与立交桥修建过多、过密有着某种正向的相关性。
(5)固体废弃物污染。近年来城镇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有增无减,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废弃物的细粒,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尘污染;无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挥发及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对中央财政上缴比
例过大,地方财政的压力增大,特别是县、乡(镇)的财政连吃饭都保证不了,哪有财力来治理和防范环境污染和破坏。甚至对明显的污染企业和作坊,因其是本地的财力来源而放任自流,这都明显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防范的难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城镇化进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剥夺。所谓资源环境剥夺,是指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转嫁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牺牲另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为代价(陆大道,2007)。具体表现为:
1.城镇用地失控。近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
程中,与“人口城镇化”出现大量水分因而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城镇发展空间严重失控,这是“冒进式”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方创琳,2009)。自1990年代中期始,由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过度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由于对土地的审批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开发区大片土地荒芜,等待企业投资建厂造成大面积的撂荒地。致使不少地方出现“土地危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耕地面积的红线是18亿亩,目前我国的耕地是18.5亿亩,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耕地22亿多亩明显减少。城镇化的“过度化”导致土地的“危机”,有的地方侵占的都是“熟地”和丰地,但为了保证不违反国家的土地政策,开发出来的都是荒地和“生地”。更有甚者,到外部地区的偏僻地方开荒撂地。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污染加重。传统工
业社会的城市经济模式是线性的,是以资源大量开采和消耗为前提的;各产业间基本无联系,资源利用效率极低;且各环节大量产生“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韩凌,2001)。这一范式在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得到充分体现。据资料显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环境成本大约占GDP的3%-8%,
GDP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态环境恶
现代经济探讨
2013年第8期
化的负效应所抵消。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GDP制度进行核算,将会出现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越多,而GDP增长越快的虚假繁荣现象。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成果显著,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压力:原材料价格普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煤电油运矛盾日益突出;为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的最小化,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用品,加剧环境污染;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性粗放型经营,造成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只顾自己赚钱,不顾环境污染,“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为主。由于对效益显著的重工业存有的偏好,致使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比重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加大了生态环境枯竭的速度,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十分严峻。
这些习惯的意识,通过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直接而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形式把生产环节、消费环节与资源约束环节更好地衔接明确起来;可以明确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企业、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实施监督的机制,特别是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各企业、行业、地区、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责任等。
以上所阐述的习惯、意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传统的工业社会制度是基于“经济理性”而非“生态理性”的制度,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个社会在前30年实施“物质驱动”从而导致“物化生存”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企业、行业、甚至政府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或叫“心不照宣”。物质驱动导致人们不顾生态环境的约束,尽一切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物质的动机成为人们内心的“永动机”。
3.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
日趋频繁和扩展,从一个功能区到—个城市,大气、环境和公共空间这些一度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无限供给的公共产品却出现了供应有限、质量下降的局面。究其原因,公共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所以私人、企业、攻府机构和其他利益团体为了寻租而过度占用或开发。由于以往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轻视,环境教育事业很不完善,对环境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当代人中的大部分成年人环保意识十分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公众理解和行动,尤其是现在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与部门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进行环境保护建设也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把握。在人们普遍环境意识不强或缺乏的情况下,将措施转变为法律法规及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难以奏效的。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才是人类聚居于城镇的初衷。为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视问题,针对矛盾的所在,采取必要措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
1.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城镇
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人为地造城,要让城镇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合,走一条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的城镇化道路。为此,必须科学进行新型城镇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当做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手段。
4.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实
现要有完善、系统的法律规章制度,并且要把各个地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向生态保护要求方向引导,尽可能地把这些习惯中好的部分固定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有些地方,由于长期传统习惯的形成,人们已经有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这些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会受到冲击甚至遭到破坏,因此,我们要把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诸
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八大报告指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胡锦涛,2012)为此,应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扶持环保产业。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消费、出口与投资“三驾马车”联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应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大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水平,从万元GDP占地、万元GDP能耗、万元
GDP水耗、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万元GDP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
4.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作为城镇生
态环境系统的主体,是城镇生态环境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人的行为方式对城镇功能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当今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及市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引起的。因此,在城镇管理部门及广大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是城镇生态环境调控迫切和重要的工作。我们应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当地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提高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定期聘请专家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提高生态意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节约型社会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起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推进循环节约型社会发展。进一步普及生态科学、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变城市的自生为共生、变单一的因果链为多维的生态网,克服决策、经营及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性、盲目性、片面性及主观性,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镇。———————————————参考文献:
1.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干旱区地理》2006第1期。
3.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
《城市规划学刊》2007第4期。
3.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的改
善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能实现对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优化,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及时掌握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并定期公布。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日,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依据《清洁生产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广泛借鉴国内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循环经济
3.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中
国发展》2001年第1期。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点》,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荣宏庆,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省情研究所所长、教授(沈阳
110004)。
[责任编辑:吴
群]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
MODERNECONOMICRESEARCH改革创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