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仙桃地区关键带生态演化与碳埋藏

发布时间:2018-08-28 08:05
【摘要】:仙桃地区湖群不断萎缩,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持续升高,江汉湖群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加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究该地区不同沉积环境的碳埋藏规律等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江汉平原重点地区(仙桃彭场镇幅和脉旺咀幅)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大型渔场、小型鱼塘、沟滩、湖泊、水稻田、泄洪道、旱地、汉水阶地8种不同沉积环境的16个关键带点位,分别测定了其表层及浅层钻孔沉积物的色素、TOC(total organic carbon,总有机碳)与TN(total nitrogen,总氮).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反映了研究区南部多湖泊区域有机碳埋藏量较高,而北部冲、洪积成因环境相对较低,与色素、TN所指示的人类活动强度和富营养化水平相吻合.湿地浅层钻孔沉积物碳埋藏速率变化整体表现为升高趋势,与色素所指示的湖泊富营养化的趋势相吻合;不同沉积环境碳埋藏速率差异较大,最高为大型渔场77.71g·m~(-2)·a~(-1)、最低为汉水阶地3.61g·m~(-2)·a~(-1).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湖相沉积物中碳埋藏量相对较高,湖泊碳汇功能不断增强,这对江汉平原关键带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lake group in Xiantao area is shrinking, the eutrophication level of water body and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wetland sediment are increasing, and the ecosystem of Jianghan Lake Group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agile, so 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is strengthene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eutrophication on the lake ecosystem and to explore the carbon burial rule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Quaternary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key areas of Jianghan Plain (Xiantao Pengchang Town and Sui Wangzui), large fishing grounds, small fish ponds, gully beaches, lakes, rice paddies, spillways, dryland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selecte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nitrogen,) of the surface and shallow borehole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at 16 critical zones of 8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Hanshui terrace. The TOC content of surface sediments reflects the high buried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in many lak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alluvi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and eutrophication level indicated by pigment TN. The carbon burial rate of shallow drilled sediments in wetl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eutrophication trend of lakes indicated by pigments, and the carbon burial rates varied greatly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he maximum was 77.71 g m-2 a ~ (-1) and the lowest was 3.61 g m-2 ~ (-1) a ~ (-1) in the Hanshui terr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carbon burial in lake sediment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function of lake carbon sinks is increas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arbon cycle in the key zone of Jianghan Plai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12120114069301)
【分类号】:X171;X5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岛贞男;牧野正彦;董小光;;使富营养化的湖泊复苏的新技术[J];环境科学研究;1984年05期

2 A.M.GHILROV;王旭;;苏联富营养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1986年08期

3 霍太英,张书农,郑英铭;镬底潭富营养化数学模拟的探讨[J];水资源保护;1991年04期

4 任铁军;哈素海富营养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5年01期

5 林荣根,邹景忠;近海富营养化的结果与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6 孙勇,王晓梅,刘春梅;富营养化的影响及解决方法[J];化学工程师;1998年03期

7 夏四清,徐培芳;黄浦江流域富营养化及控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张寿龄;“富营养化”与禁磷[J];化学清洗;2000年06期

9 夏军,窦明,张华;汉江富营养化动态模型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10 陈求稳;模式自组在水生生态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太湖富营养化事例分析[J];水利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双清;黄怀曾;;官厅水库中磷的来源、形态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罗家海;莫珠成;;广州河段西航道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限制因素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尹艳娥;平仙隐;徐亚岩;;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秦伯强;;太湖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谢寄清;白同春;刘德启;张芸;;淡水藻水体富营养化与总糖浓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乔光建;刘同僧;;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7 黄志珍;王亚红;;水库型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祖信;颜军;尹海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淀山湖入湖通量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阳;尚文艳;付晓;吴钢;邓红兵;赵景柱;;抚仙湖富营养化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10 吴雅红;彭进平;逄勇;余林;;东山湖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初探[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撰稿 本报记者 江瑜;5个湖泊3个富营养化 “较安静”区减少 噪音主要来自施工[N];南京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粤环宣;广东要谨防水库“富营养化”[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站在富营养化的“门槛”上[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寿春;富营养化逼近草海[N];中国环境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粤水婷;引起生态环保专家关注[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粤水婷 江欣;江门大沙河水库治蓝藻效果明显[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钱恂熊 徐勇;河海大学摸清太湖污染“家底”[N];新华日报;2007年

8 陈峰华;5年内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加重[N];嘉兴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铮;力破富营养化水污染治理难题[N];农民日报;2008年

10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系2002级 李s,

本文编号:2208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208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