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城市大气环境安全距离测度模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10-08 18:31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群的增加,城市之间的重叠污染现象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提出大气环境安全距离指数(AEI)用于评估城市之间重叠污染,建立大气环境安全距离优化模型,分别是:污染物总量削减优化模型,污染源空间位置优化模型和城市之间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优化模型.以H地区为例,评估了SO_2和NOx两种污染物在基准年排放量情景下,H地区与相邻5个地区之间的大气环境安全距离.结果表明,H地区与K地区之间的AEI大于1,揭示两者之间存在重叠污染现象.采用3种优化模型对H地区与K地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通过削减H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可实现两个地区大气环境安全距离的目标,H区SO_2和NOx排放量需在基准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62.3%和63.7%.通过调整H地区污染源空间位置,污染源整体需向西南方向移动,H区与相关客体之间的单指标污染扩散距离可达标,其中SO_2的AEI介于0.15~1.00,NOx的AEI介于0.17~1.00;通过对两个地区之间下垫面土地利用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H地区和客体之间的大气环境安全距离,H地区与K地区之间SO_2和NOx的AEI比实际分别降低了8.8%和0.9%.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and the increa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pollution between cities appears day by day.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afety distance index (AEI)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overlapping pollution between cities and to establish the optimal model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afety distance, which are: the total pollutant redu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Spatial location optimization model of pollution source and land use type optimization model of underlying surface between cities. Taking H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afety distance between H region and five adjacent regions was evaluated under the base year emission scenarios of SO_2 and N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EI between H region and K area is greater than 1, which reveals the overlap polluti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ree optimization models are used to optimize H and K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_2 and NOx emissions in H region should be reduced by 62.3% and 63.7%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base year. By adjusting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pollution source in H area, the whole pollution source should move to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and reach the standard of single index pollution diffusion distance between H area and related objects. The AEI of SO_2 is between 0.15 and 1.00, and the AEI of no _ x is 0.170.The land us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is optimized, To some extent, the AEI of SO_2 and NOx between H region and K area can be improved by 8.8% and 0.9%,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域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室;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Y0120160068)
【分类号】:X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奉安;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组建“环境安全研究开放实验室”[J];辽宁气象;2004年02期

2 王芳;保护大气环境法国人不买空调[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年03期

3 逯元堂;吴舜泽;王金南;周劲松;;大气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张蓉珍;马妮;王石磊;;陕西省大气环境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推迟至12月召开[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0期

6 柳艳;加拿大大气环境标准[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81年04期

7 段文华;大气环境与质量标准[J];大众标准化;1995年04期

8 ;天津市政府下发《关于确保实现大气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的决定》[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1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恩涌;陈翔;胡玉霞;董向成;;关于兰州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探讨[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靖;;xZ口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容量分析及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4 任永建;赖安伟;高庆先;;基于数值模拟的区域大气环境研究[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5 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大气环境的大涡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张伯寅;梁彬;朱凤荣;李长龄;孟宪忠;钮珍南;桑建国;;北京市西北部山系对海淀区大气环境的影响[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金桂花;江正伟;包华;;巨化周边大气环境氟化物的调研及对策初探[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8 顾兆林;;城市粗糙层内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彭启明;林能晖;王作台;张时禹;;台湾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及大气长程传输模式整合系统之介绍[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郝润全;翟雅静;;呼和浩特城区大气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储棕荷;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N];工人日报;2013年

2 记者 武海波;切实加强大气环境治理 真刀真枪抓好工作落实[N];承德日报;2014年

3 记者 张明星;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 推动我市大气环境持续好转[N];石家庄日报;2013年

4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汪小勇 万玉秋 朱晓东 环境保护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缪旭波 朱凤松;跨界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如何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漆先望;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N];四川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国华 孙新凯 本报记者 尹义坤;威县三管齐下优化大气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黄勇 高嵘;调整工业结构 改善大气环境[N];中国环境报;2002年

8 张隽波邋通讯员 王颖;我省建立大气环境分级预警机制[N];山西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葛丽娟;太原启动污染预控改善冬季大气环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记者 陶成君;第一行动执法小组:严惩破坏大气环境行为[N];海东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胥效文;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许建明;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技术的集成、改进和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黄蓉;削山造地对河谷型城市大气环境的数值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泉;冬季乌鲁木齐逆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境效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阎柳青;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在矿区规划评价及优化布局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王平;大气环境PM_(2.5)污染及其对室内环境影响的实测与理论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何晓玲;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大气环境安全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管楚楚;山东省对外贸易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李凡;太原市中学室内外大气环境与儿童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7 董聪娜;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大气环境治理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张志刚;北京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污染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周艳明;区域大气环境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雄;基于GIS的区域大气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57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257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