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垃圾填埋气中典型组分的吸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18:04
【摘要】:垃圾填埋气中主要成分是甲烷(50%左右)、二氧化碳(40%)、N2和O2,其中CH4是其能量来源,而C02、N2和O2存在降低了填埋气的品质。因此,在填埋气净化提纯过程中必须去除CO2、N2和O2。吸附法由于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领域,而它的关键环节是找到具有高性能的吸附剂。目前填埋气的净化提纯研究主要在于CO2/CH4和CO2/n2的吸附分离,而对CO2/O2和CH4/O2的吸附分离研究较少,而且填埋气中其他微量杂质气体如VOCs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目前还未被研究。本文研究比较了几种吸附剂对填埋气中CO2、CH4、N2和O2的吸附分离性能的优缺点,旨在找到满足不同分离要求的吸附剂,为垃圾填埋气净化工艺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本文研究了常用沸石分子筛、碳基吸附剂和一些其他类型分子筛对垃圾填埋气主要组分CO2、CH4、N2和O2的吸附量、选择系数和吸附动力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本文探讨了垃圾填埋气中五种典型VOCs和水蒸气对脱碳吸附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文中所研究的吸附剂对CO2、CH4、N2和O2的吸附等温线均呈现I型吸附等温线。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303K时,13X、5A和USY-1表现出较高的CO2吸附容量(分别为2.07、1.66和0.94mmol/g)和较低的CH4、N2和O2吸附容量;两种活性炭对CO2和CH4都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其中AC-2对CH4的吸附量为0.81mmol/g,明显高于其他吸附剂;TS-1对CO2的吸附量较大,且与活性炭及5A相近;ETS-10对CO2和CH4的吸附量相近,对N2和O2的吸附量很小。(2)文中讨论了在不同吸附剂上,CO2/N2、CO2/CH4、CH4/N2、CO2/O2和CH4/O2五种混合组分的理论分离系数,以及不同吸附剂对CO2、CH4、N2和O2的选择分离性,并选择出适合不同吸附组分分离性能的吸附剂。当压力为lOOkPa,温度为303K时,对于CO2/N2混合体系,13X、5A和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分别为45.95、14.23和18.53,均表现出很好的分离性能,其中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随压力变化较小,这有利于其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应用;对于CO2/CH4混合体系,13X和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分别为7.2和6.9,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H4/N2混合体系,ETS-10、13X和AC-2均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O2/O2混合体系,13X和5A的理论分离系数较高,为33.6和51.4,表现出非常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H4/O2混合体系,5A和ETS-10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综上,13X、5A和USY-1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和选择性,可以作为垃圾填埋气脱碳吸附剂,而ETS-10在CH4/N2及CH4/O2的分离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3)13X和AC对垃圾填埋气中五种典型VOCs组分均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但是在真空操作下的VOCs脱附量很小,这会使VOCs在脱碳循环中累积在吸附剂中。吸附VOCs达到饱和后的吸附剂对CO2的吸附能力均有所下降,5A分子筛由于孔径比典型VOCs分子小,对VOCs吸附量很小,因此对CO2的吸附容量下降幅度较小,而13X分子筛和AC则下降显著。吸附剂对CO2吸附量的下降幅度,与其对VOCs吸附量之间呈正相关。垃圾填埋气中的VOCs会对13X和AC吸附CO2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5A影响较小。(4)13X和5A对水蒸气吸附量较大,而AC、碳基吸附剂和碳分子筛对水蒸气吸附量较小;13X、5A和USY吸附水蒸气后,其对CO2的吸附能力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 99%、90%和83%;USY由于具有较高的硅铝比,与13X相比,水蒸气对其影响较弱;活性炭吸附水蒸气后对CO2的吸附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垃圾填埋气中的水蒸气会使13X、5A和USY几乎丧失对CO2吸附能力,而对活性炭的影响较小。综上,在垃圾填埋气净化过程中,13X、5A和USY由于具有较好的CO2吸附容量及CO2/N2、CO2/CH4和CO2/O2分离性,可以作为垃圾填埋气脱碳吸附剂。当选择13X作为脱碳吸附剂时,在脱碳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和脱VOCs。5A对VOCs具有较好的抗性,但对水蒸气比较敏感,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USY对水蒸气比较敏感,在脱碳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泽智,濮世贵,孙亚兵,周玉香;垃圾填埋气测试与火炬装置的开发[J];环境保护;2003年07期

2 王玉波;;国产设备在垃圾填埋气发电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7年01期

3 黄;;IFAT CHINA 2008——挖掘垃圾填埋气的能源潜力[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6期

4 ;IFAT CHINA 2008-挖掘垃圾填埋气的能源潜力[J];能源工程;2008年03期

5 ;垃圾填埋气综合利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填埋气综合利用研究硕果累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9期

6 张斌;魏绪玲;刘宝勇;李刚;;垃圾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J];甘肃科技;2009年04期

7 周亚丽;;垃圾填埋气作为“绿色”能源可行性初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年06期

8 彭绪亚,吉方英,肖波,刘国涛;垃圾填埋气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9 施晓兰;;生活垃圾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J];江西政报;2008年13期

10 周红军,吴全贵;垃圾填埋气的回收利用[J];环境保护;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杜娟;;我国城市垃圾填埋气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前景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颜勇志;;清洁发展机制下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的分步式建设[A];2010固废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徐宁;;从垃圾填埋气中净化回收甲烷的技术[A];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杨迪;解强;;太原市侯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与CDM项目开发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珊珊 通讯员 王进云;首个垃圾填埋气发电厂投产[N];海南日报;2009年

2 国资;济柴中标国内最大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祝科;鄂州首座垃圾填埋气发电厂并网发电[N];湖北日报;2013年

4 姚玉洁 徐机玲;南京用垃圾发电[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记者 白麟;我市首个垃圾填埋气发电厂落成[N];重庆日报;2009年

6 首席记者 张春祥;郭家沟垃圾填埋气发电厂一期基本竣工[N];牡丹江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欣;郭家沟垃圾填埋气发电厂并网发电[N];牡丹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泓波 通讯员 孙冠华;济柴中标国内最大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邹斌 叶志卫 叶火生;湖北武汉首个垃圾填埋气发电厂运营[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钟闻;让垃圾填埋气变废为宝[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绪亚;垃圾填埋气产生及迁移过程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苗鑫梅;垃圾填埋气中典型组分的吸附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赖泓宇;垃圾填埋气对植物生长影响及近自然植被恢复途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文雄;垃圾填埋气产生过程与产气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王静;基于有机物转化率的垃圾填埋气产量预测模型及其验证[D];重庆大学;2006年

5 余珉;活性炭吸附垃圾填埋气中硅氧烷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赵胜男;垃圾填埋气发电CDM方法学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25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325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8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