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的来源,降解与输运特征

发布时间:2018-11-13 15:23
【摘要】:2012年在黄河利津逐月采集悬浮颗粒物(SPM),通过分析粒度组成,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513C),木质素等参数,讨论了黄河下游POC的来源,分布,降解状态和输运的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2年黄河利津径流量,SPM浓度和中值粒径(MGS)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季降水较少,且下游灌溉较多,导致径流量较小(300m~3/S左右),较粗的颗粒物更容易沉降到河床上,而且不易再悬浮,使得SPM较低(平均0.44kg/m~3),MGS较小(平均7.77μm);夏秋季黄河流域降水较多,径流量较大(1000m~3/S以上),使得河床上较粗的颗粒物容易被带入悬移质中,因此SPM较高(0.67kg/m~3),MGS较大(10.6μm).POC及δ~(13)C的结果表明了不同来源有机碳贡献的季节变化,春季POC含量较高,δ~(13)C较负.颗粒物中木质素含量季节规律变化与流量较为一致,春季木质素含量较高,秋季较低.木质素参数C/V(0.21~0.34)和S/V(0.83~1.28)表明黄河SPM中木质素为被子植物草本和木本组织混合来源,降解参数(Ad/Al)_v(0.33~0.52),3,5-Bd/V(0.03~0.12)和P/(S+V)(0.20~0.36)均表明黄河SPM中木质素存在一定程度的降解,且秋季降解程度较大,与流量和有机碳来源变化有关.
[Abstract]:In 2012,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was collected monthly in Lijin, Yellow River. The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of POC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were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its stable isotopic abundance (513C), lignin and so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degradation state and transpor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noff, SPM concentration and median particle size (MG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2012 had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variation law was basically the same. Less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and more irrigation downstream resulted in smaller runoff (about 300m~3/S), easier subsidence of coarse particles on the riverbed and less resuspension, resulting in lower SPM (average 0.44kg/m~3). MGS is small (mean 7.77 渭 m);)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more precipitation and larger runoff (above 1000m~3/S), which makes the coarse particles on the river bed easy to be brought into suspended sediment, so the SPM is higher (0.67kg/m~3). The results of large MGS (10.6 渭 m). POC and 未 ~ (13) C)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varied in seasons. The content of POC was higher in spring and 未 ~ (13) C was negativ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lignin content in particulate matter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low rate. The content of lignin in spr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The lignin parameters C / V (0.21 ~ 0.34) and S / V (0.83 ~ 1.28) indicate that lignin is a mixed source of angiosperm herbaceous and woody tissue in the Yellow River SPM, and the degradation parameter (Ad/Al) _ v (0.330.5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lignin in the Yellow River SPM was significant in autumn,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flow rate and the source of organic carbon.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课题(2016YFA06009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研究项目(41521064)
【分类号】:X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婷婷;姚鹏;王金鹏;潘慧慧;高立蒙;赵彬;李栋;;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输运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8期

2 陶舒琴;赵美训;Timothy I.Eglinton;Daniel B.Montlu?on;;黄河悬浮颗粒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7期

3 宁有丰;王琦;曹苗苗;王修内;;黄河悬浮物及底泥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4 胡邦琦;李国刚;布如源;李军;张永明;赵京涛;;黄河三角洲北部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5 张龙军;张向上;王晓亮;刘立芳;;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6 蔡德陵,蔡爱智;黄河口区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巩瑶;黄河下游利津站营养盐输送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超;黄河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特征及花园口站碳系统各分量的年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嵩;张崇良;徐宾铎;任一平;;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健康度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2 邱璐;姚鹏;张婷婷;王金鹏;潘慧慧;高立蒙;赵彬;;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的来源,降解与输运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4期

3 高寒凌;邹立;王凯;叶曦雯;;黄、渤海沉积物中陆源脂类有机质的组成分布与转化特征[J];海洋学报;2017年02期

4 周舟;张万磊;江文胜;王骁;边昌伟;;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长期变化(2003—2014年)的卫星反演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5 白亚之;刘季花;胡利民;乔淑卿;杨刚;徐涛玉;石学法;;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化学;2016年05期

6 张媚;孙玉川;谢正兰;余琴;赵瑞一;梁作兵;;雨季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岩溶泉中脂肪酸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16年08期

7 温周瑞;徐军;谢平;;太湖高等水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J];湖泊科学;2016年01期

8 张婷婷;姚鹏;王金鹏;潘慧慧;高立蒙;赵彬;李栋;;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输运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8期

9 陶舒琴;赵美训;Timothy I.Eglinton;Daniel B.Montlu?on;;黄河悬浮颗粒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7期

10 王润梅;唐建辉;黄国培;陈颖军;田崇国;潘晓辉;骆永明;李军;张干;;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J];海洋与湖沼;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红;基于水动力箱式模型的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物质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婷婷;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输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佩佩;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建伟;线薇微;绳秀珍;;2012年夏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J];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2 宁有丰;王琦;曹苗苗;王修内;;黄河悬浮物及底泥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3 楚纯洁;李亚丽;;近60年黄河干流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5期

4 张连凯;覃小群;杨慧;黄奇波;刘朋雨;;珠江流域河流碳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3年08期

5 李建平;上官周平;;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生产态势的调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6 陈彬;胡利民;邓声贵;范德江;郭志刚;;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贡献估算[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5期

7 乔淑卿;石学法;白亚之;熊林芳;朱爱美;刘焱光;方习生;;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2011年02期

8 魏俊峰;陈洪涛;刘月良;单凯;姚庆祯;何会军;于志刚;;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J];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9 王厚杰;原晓军;王燕;杨作升;;现代黄河三角洲废弃神仙沟-钓口叶瓣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J];泥沙研究;2010年04期

10 张晓晓;姚庆祯;陈洪涛;米铁柱;谭加强;于志刚;;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季节变化及其入海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娇;黄河及河口烃类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王东启;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及N_2O的排放和吸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邵晓梅;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培松;扈传昱;朱根海;潘建明;张海生;;南极普里兹湾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2 程君;张传松;王海荣;吴家林;丁雁雁;石晓勇;;冬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3 孙作庆;杨鹤鸣;纪明侯;;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测定方法[J];海洋湖沼通报;1983年01期

4 尹维翰;曹志敏;蓝东兆;翟滨;李桂海;王珊珊;;象山港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5 梁成菊;王江涛;谭丽菊;;青岛近海夏冬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6 石晓勇;张婷;张传松;程君;;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7 陶贞,高全洲,姚冠荣,沈承德,邬俏钧,吴志才,刘冠超;增江流域河流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含量变化及输出通量[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刘子琳,潘建明,陈忠元;南大洋浮游植物现存量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J];海洋科学;2004年05期

9 邢建伟;线薇微;绳秀珍;;2012年夏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J];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10 于建光;李辉信;胡锋;沈英;;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全洲;陶贞;姚冠荣;刘克新;;增江河流颗粒有机碳的同位素示踪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子琳;刘艳岚;李宏亮;朱根海;;南大洋颗粒有机碳(POC)分布[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瑶;东北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张杰;内陆湖泊颗粒有机碳(POC)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波;海洋碳循环中颗粒有机碳全球分布的数值模拟[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4 潘慧慧;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和降解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孙治涛;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模式计算[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6 林晶;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君;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分布和来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叶翔;台湾海峡南部颗粒有机碳及粒径谱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凯;海洋碳循环中颗粒有机碳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徐蕾;张广才岭南脉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29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329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