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下硝态氮的迁移转化实验

发布时间:2019-02-13 05:53
【摘要】:全球水体氮污染形势严峻,且以硝态氮(NO_3~--N)污染为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G-S)相互作用模式对NO_3~--N在"潜流带"(HZ)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开展水体氮污染综合防控的关键.开展地表水(S)补给地下水(G)(下降流)、地下水(G)补给地表水(S)(上升流)以及交替作用3种模式的NO_3~--N迁移转化实验,研究表明:3种模式下,出水NO_3~--N浓度可降低95%以上;上升流中反硝化强度大于下降流;异化还原作用(DNRA)对下降流与上升流出水氨氮(NH_4~+-N)浓度的贡献分别约为71%和11%;上升流实验后水-土界面有机氮含量是下降流实验后水-土界面的2.3倍.结果表明,G-S相互作用下NO_3~--N的衰减途径主要包括:合成有机氮、反硝化及DNRA;相互作用模式对各衰减途径的强度存在影响;HZ介质通过吸附NH_4~+-N和微生物作用合成有机氮的方式截留氮素.
[Abstract]:The situation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global water body is severe, and nitrate nitrogen (NO_3~--N) pollution is the main pollutio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G-S) on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O_3~--N in "subsurface flow zone" (HZ)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ater nitrogen pollution. Surface water (S) recharge groundwater (G) (descending current), groundwater (G) recharge surface water (S) (upwelling) and alternate action three models of NO_3~--N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he concentration of NO_3~--N in effluent can be reduced by more than 95%. The denitrification intensity in upwell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descending stream,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DNRA)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NH_4~ N in downflow and upwelling effluent was about 71% and 11%,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nitrogen content of the water-soil interface is 2.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soil interface after the upwelling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pathways of NO_3~--N under G-S interaction mainly include: synthesis of organic nitrogen denitrification and DNRA; interaction mode have influence on the intensity of each attenuation pathway; Organic nitrogen was synthesized by adsorption of NH_4~-N with microorganism in HZ medium.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2ZX07204-003-04)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DD20160255)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项目(No.KH2012ZD004)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No.002401013001)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娟;王津;陈永亨;吴颖娟;王春霖;苏龙晓;齐剑英;李祥平;;铊在矿物胶体和天然有机质界面上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3年03期

2 潘茂华;朱志良;;自然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3年05期

3 宇振东;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J];环境科学丛刊;1986年10期

4 黄国强,李凌,李鑫钢;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模型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5 高凡,贾建业,杨木壮;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J];热带地理;2004年04期

6 黄晓菊;李小云;;生态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特征[J];光谱实验室;2012年04期

7 姜桂华,王文科,杨胜科;“三氮”在黄土非饱和带迁移转化原位试验及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8 于常武;许士国;陈国伟;周立岱;;水体中钼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9期

9 林少华;丁坚平;刘杰;潘盛泽;;贵州乌江渡水电站至楠木渡磷迁移转化机制分析[J];地下水;2011年02期

10 刘洪发;李绍民;都基众;;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氮迁移转化数学模拟[J];辽宁地质;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芰;罗付香;吴彦瑜;彭晓春;;铅在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张丽;陆源源;王连军;;水环境中典型甾体雌激素迁移转化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3 宋雨;贾永锋;;缺氧条件下土壤As的迁移转化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姜雨泽;王彬;苏建鹰;;煤燃烧过程汞的迁移转化及排放特性[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怀静;汞及部分重金属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永杰;长江河口潮滩沉积物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梁秀娟;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浩;Cr(VI)在典型细砂土中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邹韵;铬盐生产污染场地含水层水—岩界面铬迁移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洁;地下水中铁离子对三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彬;湖泊上覆冰阴离子浓度对沉积物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6年

5 陈桂明;微生物活动对砷污染湖泊沉积物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6年

6 胡红波;苏州河重金属汞迁移转化及对生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媛媛;铬在地下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8 骆传婷;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刘子牧;安徽砀山梨产地环境农药调查与迁移转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0 崔江瑞;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在海湾环境容量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1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421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