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冬季临安大气本底站气溶胶来源解析及其粒径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9-03-30 09:50
【摘要】:利用宽范围粒径谱仪(WPS)、EMS系统、KC-120H中流量采样器、850professional IC型离子色谱分析仪和热/光碳分析仪(DRI2001A)分别观测了临安大气本底站2015年1月9~31日10 nm~10μm气溶胶数浓度粒径分布、常规污染气体浓度、PM_(2.5)浓度及水溶性离子和OC、EC的浓度,利用PMF模式对PM_(2.5)进行来源解析,并分析了不同污染源下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及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安大气本底站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平均为5 062 cm~(-3)·nm~(-1),主要集中在10~400 nm.PM_(2.5)的平均浓度和NO_2、SO_2、CO的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123.6μg·m~(-3)、22.6×10~(-9)、34.0×10~(-9)和2.2×10~(-6).水溶性离子以NO_3~-、SO_4~(2-)、NH_4~+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19.2、15.4和10.8μg·m~(-3),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的37.9%、30.4%、21.4%.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4μg·m~(-3)和6.6μg·m~(-3).冬季临安大气本底站PM_(2.5)主要来自二次相关源、燃煤排放、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贡献率分别为42.3%、21.4%、17.1%、8.7%和10.6%.不同来源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差异较大,二次相关、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数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120、50、100和90nm.燃煤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25 nm和100 nm,浓度为19 842 cm~(-3)·nm~(-1)和18 372 cm~(-3)·nm~(-1).二次相关源、燃煤源、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表面积浓度谱均为三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分别位于650、210、160、180和575 nm.不同排放源气溶胶颗粒物数浓度和表面积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多呈双峰型分布,主要受边界层日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Abstract]:Using a wide range of particle size spectrometer (WPS), EMS system, KC-120H flow sampler, 850professional IC type ion chromatography analyzer and thermal / optical carbon analyzer (DRI2001A)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10 nm~ 10 渭 m aerosol numb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onventional polluted gas in Linan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from 9 to 31 January 2015, respectively. The sources of PM_ (2.5) and water-soluble ions and OC,EC were analyzed by PMF model. The spectral distribu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under different pollution sourc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at Linan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is 5 062 cm~ (- 3) nm~ (- 1), 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10 ~ 400 nm.PM_ (2. 5) and NO_2,SO_2,. The average volume fraction of CO is 123.6 渭 g 路m ~ (- 3), 22.6 脳 10 ~ (- 9), 34.0 脳 10 ~ (- 9) and 2.2 脳 10 ~ (- 6), respectively. The water-soluble ions were mainly NO_3~-,SO_4~ _ (2 -) and NH_4~,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were 19.2,15.4 and 10.8渭 g 路m ~ (- 3), accounting for 37.9% and 30.4% of the total water-soluble ion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21.4%.OC and EC were 24.4 渭 g 路m ~ (- 3) and 6.6 渭 g 路m ~ (- 3), respectively. In winter, the PM_ (2.5) of Linan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is mainly from secondary correlation sources.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coal combustion,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dust and biomass combustion are 42.3%, 21.4%, 17.1%, 8.7% and 10.6%,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are 42.3%, 21.4%, 17.1%, 8.7% and 10.6%,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concentration spectrum of different sources is quite different, secondary correlation, vehicle emission, airborne dust and biomass combustion aerosol concentration spectrum is a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the peak values are 120, 50100 and 90 nm, respectively. The peak values were 19 842 cm~ (- 3) nm~ (- 1) and 18 372 cm~ (- 3) nm~ (- 1) at 25 nm and 100 nm, respectively. Secondary correlation sources, coal combustion sources,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dust and biomass combustion surface area concentration spectra are all three peak distributions, with maximum peaks located at 650210160180 and 575 nm., respectively.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urface area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emission sourc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most of them are double peak distribution, which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boundary layer and human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蚌埠市气象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4422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0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启动经费资助项目(2016r040)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本清;杨燕明;;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区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遥感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12期

2 黄成荣;;气溶胶: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3期

3 丁珏;王庆涛;刘义;应梦侃;;雾环境二次气溶胶生长过程的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倪守邦;;国外气溶胶发生装置研制概况[J];冶金安全;1982年01期

5 章小平,王立治,周明煜,杨绍晋,钱琴芳;秋冬季节北京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垂直分布规律[J];科学通报;1983年05期

6 胡秀清,张玉香,张广顺,黄意玢,王永宽;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7 李霞,杨青,吴彦;乌鲁木齐地区雪和雨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沙漠;2003年05期

8 江刚;植物产生的异戊二烯可在大气中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9 胡睿,方黎,郑海洋,朱元,张玉莹,孔祥和,周留柱,顾学军,张为俊,鲍健,熊鲁源;若干芳香族化合物气溶胶单粒子的在线测量[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3期

10 赵海波;郑楚光;;水滴清除气溶胶过程的随机算法和数值模拟[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军;张旭;;室内气溶胶稀疏颗粒相动力学判定依据[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霞;杨青;吴彦;;乌鲁木齐地区雨雪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亚强;张小曳;曹军骥;王丹;;中国西北粉尘源区气溶胶中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源区示踪意义[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薛华欣;;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军营;仝海杰;张韫宏;;丙三醇/氯化钠/水混合气溶胶的结构随湿度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红龙;李磊;卢超;陈星登;刘爱明;;深圳城市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7 刘畅;刘永春;马庆鑫;马金珠;贺泓;楚碧武;李俊华;郝吉明;;矿质气溶胶颗粒的在线制备及其在烟雾箱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宗鹏程;魏晓奕;;不同混合方案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孙玉稳;董晓波;齐作辉;姜岩;赵志军;;不同天气条件下石家庄市区气溶胶分布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李家骅;丁珏;翁培奋;刘丽颖;;雾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贾敏;气溶胶的“冷暖面孔”[N];中国气象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姬钢;空气除菌消毒设备蜂拥入市[N];中国环境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富;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卫星遥感建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汪阳;镁盐气溶胶吸湿性动力学与热力学的自发与受激拉曼谱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舒婷;南京雾、霾及其转化特征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邓高峰;室内空气颗粒污染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刘玉琴;中国东部气溶胶对暖云宏微观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6 李黎;天然源二次气溶胶组成、分布以及来源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许万智;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与辐射效应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马良;气溶胶颗粒逆排旋流去除原理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冯业荣;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污染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琦;南京市区夏季气溶胶吸湿活化特性及PM_(2.5)成分的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沈如琴;我国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分布与来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3 吴芳;颗粒物发生装置与检定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黄晓;基于腔衰荡光谱技术的气溶胶消光仪的研制与应用[D];上海大学;2015年

5 孙晨;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中磷元素的分布与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咸亮;上海奉贤区冬季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7 邓敏君;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对夏季降水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安晓丹;基于卫星遥感的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王文君;基于卫星和地基观测的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谢银海;南京地区激光雷达气溶胶光学参数观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5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45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