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survival crisi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treat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ecline.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panel data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97 to 2015 are measured,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tran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are analyzed by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temporal data analysis (ESTDA)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quantile regression and spatial-temporal transition nesting model, the spatial-temporal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dual action of time and space i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is not completely random in time and spac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each province and region,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adjacent provinc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provinc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agglom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2)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is enhanced, which has high coagulation and low fluidity. the stability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10 provinces with hig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will become a key province restricting the overall tran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The transition of related provinces and regions will become the key province to drive the overall tran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3) there is a driving mode and restriction mode of space-time tran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each province and region.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can well explai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each driving factor on the spatial-temporal tran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re is a strong nesting between the quantil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response stage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transition type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4)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its transition mechanism in each province, the differential carbon e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key provinces and regions, and increasing the restraint of carbon emission, are further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冲击效应及其演化机理与防范研究”(批准号:15YJA790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研究”(批准号:7177407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与引导策略研究”(批准号:KYZZ_0293)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6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秀兰 实习记者 刘鹏程;美国将控制电厂碳排放[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控与优化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10 王婵娟;中国碳减排财税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0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1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