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脱水滤液技术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12 15:58
【摘要】:目前国家技术政策中推荐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水厂污泥进行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但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除产生甲烷外,还会释放高浓度的氮,这部分高氨氮随脱水滤液回流到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对高氨氮污泥脱水滤液进行单独集中处理,可解决该问题。北京某污水厂即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脱水滤液,介绍了其工艺流程的优化、技术参数的确定、构筑物的布置,并针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
【图文】:

流程图,污泥处理,流程


也意味着CO2排放降低。②不会产生pH值下降,因而无需补碱,不存在亚硝酸盐的累积可能产生的毒性,因而容易经济地实现工艺控制。③减少污泥产量。厌氧氨氧化菌生长慢、产率低,,工艺剩余污泥量少,因此污泥处置费用低。④除氮效率高,降低基建费用。2工程设计2.1工程概况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60×104m3/d,污泥产量约为878t/d,同时接收其他厂外运污泥342t/d,总处理规模为1220t/d(以含水率80%计,不含厂内污泥系统回流量)。污泥处理采用浓缩+预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脱水工艺,具体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预脱水系统,经过浓缩机浓缩后,与经过除砂的初沉污泥混合,利用预脱水机脱水与外厂输送的脱水污泥混合后进入热水解系统。热水解处理后的污泥经过稀释及冷却后,进入新建的污泥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消化后的污泥经板框压滤脱水系统脱水至含水率<60%。脱水后的泥饼外运处置。图1污泥处理流程Fig.1Flowchartofsludgetreatmentprocess本工程厌氧氨氧化系统设计规模(平均流量)为3500m3/d,设计进、出水水质见表1。表1厌氧氨氧化系统设计进、出水水质Tab.1Designinfluentandeffluentqualityofanaerobicammoniumoxidationsystemmg·L-1项目SCOD氨氮总氮总磷碱度SS进水30001500160010045001500出水21007532080—300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包括污泥浓缩上清液、热水解消化污泥脱水的滤液。污泥浓缩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部分SS;污泥在经过20多天厌氧消化后,大概24%的微生物被降解,每降解1kg微生物产生0.124kg氮,因此部分氮磷又被释放到污泥脱水的压滤液中,有关数据显示,经过厌氧消化后污泥水中氮的含量约占进水污水氮含量的10%,常规设计中回到污水处理系统会?

厌氧氨氧化,系统工艺流程


输送至斜板沉淀池,在斜板沉淀池中去除TP、SS和部分COD,上清液通过重力流入生物池,在生物池中完成氨氮与总氮的自养去除。生物池内的泥水混合物自流进入沉淀池,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完成泥水分离,上清液作为本系统出水排放至厂内退水管线。图2厌氧氨氧化系统工艺流程Fig.2Flowchartofanaerobicammoniumoxidationsystem2.3厌氧氨氧化系统设计厌氧氨氧化系统主要设计参数见表2。表2厌氧氨氧化系统设计参数Tab.2Designparametersofanaerobicammoniumoxidation项目设计参数设计值备注调节池停留时间/h10.9斜板沉淀池混合停留时间/min6.8絮凝停留时间/min20.5沉淀表面负荷/(m3·m-2·h-1)0.75PAC加药量/(mg·L-1)200PAM加药量/(mg·L-1)5排泥量/(m3·d-1)200~550排泥含水率/%99生物池总停留时间/d4.1调温区停留时间/h1过渡区停留时间/h9曝气量/(m3·min-1)168内回流比(1~3)Q外回流比(0.8~2.0)Q污泥浓度/(mg·L-1)4000~6000曝气头分布比例1.1∶1∶1∶1∶1冷却水(冷水)(0.2~0.5)Q一级冷却水回水(热水)(0.2~0.5)Q初沉池水(0.2~0.5)QQ为斜板出水量Q为斜板出水量过渡段与其余好氧段布置比例Q为斜板出水量,三者为调温稀释水,最大值1.0Q沉淀池表面负荷/(m3·m-2·h-1)0.62.3.1调节池压滤脱水机房滤液通过管道输送至厌氧氨氧化系统调节池,调节池对滤液起到调量、调质的作用。调节池水深为5.0m,有效容积为1600m3,停留时间为10.9h,调节池均分为两格,由叠梁闸及闸门控制可单格运行。每格调节池内各设潜水搅拌器1台,泵坑内设置3台潜水泵,分别对斜板沉淀池均匀供水。
【作者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基金】:北京市市属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创新”项目(2015-CXTD-03)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宏洋;张代钧;丛丽影;蔡庆;;一种未见报道的厌氧氨氧化菌分子生物学鉴定[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李祥;袁怡;黄勇;王勇;;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09年02期

3 郑平;张蕾;;厌氧氨氧化菌的特性与分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唐崇俭;郑平;;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4期

5 孙文汗;杨继刚;;厌氧氨氧化的启动与影响因素[J];辽宁化工;2013年06期

6 王静;郝建安;张爱君;杨波;姜天翔;张雨山;;厌氧氨氧化反应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4年03期

7 胡细全,刘大银,蔡鹤生;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8 王燕舞,刘康怀;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其应用前景[J];矿产与地质;2004年01期

9 张少辉,王天玖,郑平;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4年02期

10 胡细全,刘大银,蔡鹤生;厌氧氨氧化的研究及其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青;张振贤;付秋爽;徐伟涛;党酉胜;;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进展[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琳;;含氨废水生物处理-厌氧氨氧化技术启动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3 鲍林林;李刚强;李冬;;常温低基质浓度下磷酸盐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q

本文编号:2525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25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