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水铁矿对含磷废水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8 00:21
【摘要】: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是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只有去除水体中的磷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目前的除磷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吸附法,寻找到一种高性能吸附剂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采用人工合成水铁矿Ferror Mox(FM)作为处理含磷废水的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探索其吸附理论。(一)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该材料作为除磷吸附剂的效果,研究了不同因素对FM除磷效率的影响,并对其吸附除磷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利用SEM、EDS、XRD、FTIR和Raman等表征方法确定FM主要成分为无定形状态的2L水铁矿,主要元素是Fe、O、Si和Ca,FM主要是以羟基铁的形式存在;通过XPS对吸附前后的FM进行分析可知,磷在FM表面的吸附存在形式主要是HPO_4~(2-)(中性条件)、H_2PO_4~-(酸性条件)、HPO_4~(2-)和羟基磷酸钙(碱性条件),并且在酸性环境中FM表面磷原子的增长量最多,也证实了在酸性环境中,FM吸附效果相对较好。(2)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可知,在吸附时间为60 min、磷酸盐溶液初始pH为2、相对投加量为7 g/L、温度是25℃、初始含磷浓度是10 mg/L、溶液体积为50mL的条件下,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9.14%;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吸附等温式均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由热力学参数可知,FM吸附除磷反应属于自发(式)的吸热反应;FM吸附除磷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描述;通过再生实验可知,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99%左右吸附在FM上的磷解吸下来。(二)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了流速、吸附柱高度、溶液初始pH及溶液初始浓度等吸附柱参数对FM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动态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曲线以及吸附柱再生性能。所得结论如下:FM吸附除磷穿透曲线随着流速的增加,穿透曲线逐渐变陡,产水量逐渐减少;随着吸附柱高度的增加,吸附穿透曲线逐渐平缓,达到穿透点及耗竭点的时间逐渐延长;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穿透曲线逐渐向左移动,吸附曲线的穿透时间和吸附饱和时间均会缩短;在弱酸性条件下,FM的除磷效果更好。通过Adam’s-Bohart、Yoon Nelson和BDST吸附模型对FM动态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可知,Adam’s-Bohart模型对运行初始阶段拟合效果较好;Yoon Nelson模型对运行后期拟合效果较好;BDST模型可以成功预测出流速,对工程应用起到一定参考作用。通过对吸附柱再生及重复利用性实验可知,FM是一个再生性能好、可重复利用的吸附材料。
【图文】:

分布系数,弱酸,强碱弱酸盐,强碱


士论文 第一H2PO4-+H2O→HPO4-+H3O+Kal=6.3*10-8HPO4-+H2O→PO43-+H3O+Kal=4.4*10-134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水中水解产生强碱 KOH 和弱酸 H3PO4,属于弱酸,在水中发生不完全分步电离,由此说明溶液的 pH 会对有决定性的影响[8]。通过磷酸盐的 Ka1 常数可以得到不同 pH 值式所占的比例,如图 1-1。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


时候水解胞内聚磷酸盐,分解出磷酸盐,在缺氧阶段摄入磷酸盐,,以 ATP 存[11]。生物除磷并不是全部归结为聚磷菌的作用,Cloete 等人[12]研究结果菌胞体包含了 57-59%的磷,胞外聚合物一般包含了 27-30%左右的磷。有关[13],在好氧的情况下吸收磷的含量是厌氧情况下放出量的 11 倍以上,在厌释放的更彻底,在好氧的时候吸收的也更多,所以可以在厌氧区采取一定措磷的释放。目前,工程中所用到的生物除磷工艺比较多,本文主要列出 A/、UCT、Phostrip 等四种常见工艺。O 除磷工艺A/O 除磷工艺[14]主要是依靠排出富磷污泥达到去除含磷物质的目的。其流程-2 所示,污水与回流污泥在厌氧池混合,聚磷菌分解自身体内聚磷酸盐,同中小分子的有机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来支撑其自身的生长。进入好氧池后所吸收分解的有机物,都被存到细胞里面。主要特点是厌氧阶段放在好氧阶段前面,暂缓了丝状菌的生长及污泥膨胀,阶段的有机负荷;停留时间短、泥龄短;工艺简单,不需要加药,建设费和低;但是磷的去除效率比较差,不易达标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尤其伸,吴太白,万皆宝,张水梅;含结晶水铁矿中硫的红外吸收测定[J];冶金分析;1993年02期

2 郑鹏;于然波;赖小勇;夏威;王丹;;选择性溶出法制备水铁矿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9年S1期

3 王维;赵丽媛;;掺杂生物膜组分对黄河乌海段表层沉积物吸附Cd~(2+)的影响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4年01期

4 N·卡拉皮纳尔 ,魏明安 ,李长根;利用磁种和高梯度磁选技术分离废水中的水铁矿[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4年06期

5 王小明;孙世发;刘凡;谭文峰;胡红青;冯雄汉;;铁(氢)氧化物悬液中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J];地球化学;2012年01期

6 崔慧瑛;梁成华;杜立宇;王楠;;水铁矿对As(Ⅲ)的吸附性能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7 王维;王晓丽;赵丽媛;王利香;;掺杂水铁矿对黄河表层沉积物吸附Cd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年06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小明;刘凡;谭文峰;邱国红;冯雄汉;;模拟环境中水铁矿形成的几个因素探讨及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青松;Jos忮 Torrent;;水铁矿的环境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玺;包头透水铁矿被困矿工生还希望渺茫[N];工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小明;几种亚稳态铁氧化物的结构、形成转化及其表面物理化学特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有机质各组分还原水铁矿及相关官能团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王慧玮;双酚A在不同铁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吕威;水铁矿-细菌复合体对Pb(II)的吸附:表面络合模型模拟及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卢慧林;2线水铁矿的相变过程及其对镉的吸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宁;石墨烯对生物还原水铁矿的影响及bio-MRGO吸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崔蒙蒙;水铁矿对含磷废水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7 郭沛;还原条件下水铁矿对钙磷形态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殷矫军;生成动力学对含砷水铁矿矿物学特征和微生物还原活性的制约[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伟;水铁矿对镉的吸附共沉淀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仕伟;水铁矿对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37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37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