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各种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一方面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使用常规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和认知。近些年,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光化学烟雾以及尾气等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气污染,尤其是近几年严重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的雾霾天气。在此背景下,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打造清洁环境的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因此,对应的低碳业务需求也较多。低碳业务的有效开展需要金融的支持,这一契机催生了碳金融的发展,并使我国碳金融具有较大的发展及赢利空间,为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力量的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国际上,我国政府在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上强调将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努力兑现到2020年碳强度降低40%-45%的承诺;在国内,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包括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加大环境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针对国家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政策,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抓牢碳金融带来的商机,扩宽碳金融领域的业务,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已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理论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产生的制度基础,简要介绍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产生、工具和结构,以及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其次运用收益模型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再次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地域范畴描述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以建设银行为例,介绍建设银行通过加强市场研究,分析并借鉴同业发展碳金融的经验,增强在低碳金融活动中的竞争力,并且从三个方面介入碳金融市场;接着运用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法,全面评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最后结合国外典型银行碳金融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加强我国银行发展碳金融能力以及改善外部政策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 商业银行 收益模型 SWOT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X1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目的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1.1 金融与环境保护的融合12
- 1.2.1.2 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2-13
- 1.2.1.3 碳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研究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2.1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模式13
- 1.2.2.2 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创新发展13-14
- 1.2.2.3 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风险管理14
- 1.2.2.4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对策研究14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14-16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创新点15-16
- 第2章 碳金融发展理论概述16-22
- 2.1 碳金融基本概念16
- 2.2 碳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16-17
- 2.2.1 外部性理论16-17
- 2.2.2“赤道原则”理论17
-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17
- 2.3 碳金融交易市场17-19
- 2.3.1 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产生17-18
- 2.3.2 碳金融交易市场工具18
- 2.3.3 碳金融交易市场结构18-19
- 2.4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19-22
- 2.4.1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是分散信贷风险的需要19-20
- 2.4.2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是提升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0
- 2.4.3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是促进我国经济模式转型的需要20
- 2.4.4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是提高社会形象的需要20-22
- 第3章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可行性分析——基于收益模型分析22-26
- 3.1 基于收益模型的可行性分析22-25
- 3.1.1 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22-23
- 3.1.2 确定企业的生产成本23
- 3.1.3 构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收益模型23-25
- 3.2 收益模型结果分析25-26
- 第4章 碳金融实践发展现状26-38
- 4.1 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26-31
- 4.1.1 CDM项目的发展26-28
- 4.1.2 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28
- 4.1.3 碳金融创新28-29
- 4.1.4 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实践29-31
- 4.2 国内碳金融发展现状31-36
- 4.2.1 CDM项目的发展31
- 4.2.2 碳基金的发展31
- 4.2.3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实践31-34
- 4.2.3.1 绿色信贷的发展32-34
- 4.2.3.2 与碳排放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34
- 4.2.4 典型案例分析——以建设银行为例34-36
- 4.2.4.1 打好碳金融时代发展“地基”34-35
- 4.2.4.2 提高碳金融风险管理能力35
- 4.2.4.3 构建碳金融可持续企业文化35-36
- 4.3 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36-38
- 4.3.1 加强对碳金融的认识,培育专业人才36
- 4.3.2 创新低碳信贷业务36-37
- 4.3.3 创新碳金融衍生品业务37
- 4.3.4 加强对碳金融风险的管控37-38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38-45
- 5.1 内部优势(S)38-39
- 5.1.1 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信息和客户资源38
- 5.1.2 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38
- 5.1.3 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发展具有成效38-39
- 5.2 内部劣势(W)39-40
- 5.2.1 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战略储备缺乏39
- 5.2.2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39-40
- 5.2.3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专业人才稀缺40
- 5.3 外部机遇(O)40-42
- 5.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40-41
- 5.3.2 商业银行追求盈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41
- 5.3.3 具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前景广阔的碳金融交易市场41
- 5.3.4 碳减排成本低,核准减排量交易需求量大41-42
- 5.3.5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国际政策42
- 5.4 外部威胁(T)42-45
- 5.4.1 缺乏行之有效的碳金融交易制度、平台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42-43
- 5.4.2 碳金融政策激励措施相对滞后43
- 5.4.3 对碳金融认识不到位,不具备全民碳金融意识43
- 5.4.4 碳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风险43-44
- 5.4.5 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的缺失44-45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45-53
- 6.1 提高商业银行的基础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45-50
- 6.1.1 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基础能力建设45-47
- 6.1.1.1 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规划45
- 6.1.1.2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5-46
- 6.1.1.3 加强低碳理念和低碳服务的宣传推广,,树立全民碳金融意识46
- 6.1.1.4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低碳金融相关机构的合作46-47
- 6.1.2 商业银行应加强碳金融业务模式创新47-49
- 6.1.2.1 增加低碳授信额度47
- 6.1.2.2 拓展碳金融中间业务47-48
- 6.1.2.3 拓展碳金融表外业务48-49
- 6.1.3 商业银行应提高碳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49-50
- 6.1.3.1 加强低碳信贷风险防范49
- 6.1.3.2 加强CDM项目风险防范49-50
- 6.1.3.3 加强市场风险防范50
- 6.1.3.4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50
- 6.2 改善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50-53
- 6.2.1 大力推广碳金融理念50-51
- 6.2.2 完善低碳发展环境,加快碳金融市场机制建设51
- 6.2.3 健全碳金融监管的配套政策51
- 6.2.4 构建碳金融发展的补偿激励机制51-52
- 6.2.5 推动人民币对碳交易计价的国际化进程52-53
- 第7章 总结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鹏;;我国碳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2 谢伟杰;;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3 康晓虹;;我国碳金融发展困境之出路——构建全方位碳金融体系[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4 王朝晖;;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及政策启示[J];中国市场;2014年15期
5 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2010年05期
6 凌楼凤;;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7 李萌;;尚未挖掘的金矿:碳金融[J];人力资源;2010年08期
8 刘倩;王遥;;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9 颜海轶;郁璇;;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年01期
10 王明;;中国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弘;柴颖;;碳金融的法律促进[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2 杨艳;;碳金融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3 丁玉梅;刘应元;;发展碳金融 促进低碳经济[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4 慕丽杰;;低碳经济发展和碳金融体系的构建[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5 刘丽伟;;世界碳金融的区域效应及制约因素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邵四华;;积极探索碳金融发展模式 支持我市低碳经济发展[A];民革组织为天津市“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做贡献主题研讨会材料[C];2010年
7 王小磊;;碳金融与巴士快速交通[A];西南汽车信息:2010年下半年合刊[C];2010年
8 鲍文;;碳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A];2014全国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仲伟周;郭大为;仲云云;;基于碳金融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鲁娜;;内外环境下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喻妙;碳金融有突破[N];中国环境报;2014年
2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能源金融研究组成员 博士 李丕东;碳金融:发展新能源的助推器[N];国家电网报;2009年
3 ;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飞 通讯员 李新龙 孙朝;武汉将打造碳金融中心[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郭凯;发展多层次区域性“碳金融”探讨[N];金融时报;2010年
6 记者 顾意亮;率先发展“碳金融”[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 李兵兵;通过量化社会激励机制来构建碳金融体系[N];光明日报;2011年
8 康书生 韩少卿 梁庆军;大力发展碳金融 助推发展方式转变[N];河北日报;2011年
9 贺浪莎;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潘永东;碳金融:未来全球金融博弈的战略性新领域[N];金融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兆东;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善明;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张云;中国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程炜博;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志强;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钱辰;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鹏;碳金融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4 崔燕燕;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龚晓宇;我国新能源企业创新性碳金融工具应用分析[D];暨南大学;2015年
6 易巍;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的非均衡分析[D];集美大学;2015年
7 章淑威;欧盟碳金融衍生品EUA与CER关联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于航;低碳金融产品发行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矫晓林;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碳金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段欢耘;基于碳金融的农村病旧沼气池修复模式及方法学机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