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整合分析
【图文】:
http://www.ecologica.cn3.2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及不同服务类型间的恢复效果比较首先,如图1,将恢复后生态系统与退化生态系统的响应比值换算为提升的百分比后发现,采用低度介入的恢复方式时,生物多样性较退化系统提升了25%,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了31%。中度介入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提升了22%和31%。高度介入时,两项分别提升了151%和45%。与参照系统相比较,采用低度介入的恢复方式时,生物多样性离参照系统的差距是13%,而生态系统服务较参照系统提升了16%。中度介入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较参照系统分别提高了6%和51%。高度介入时,两项分别较参照系统提高了1%和22%。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低度介入、中度介入和高度介入的恢复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效果之间的差异显著。相对于退化的生态系统,人类高度介入的时候恢复效果最好。与参照生态系统对比时,中度介入程度的恢复效果最好。图1不同生态恢复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总体影响Fig.1Generaleffectsofrestorationapproachesonecosystemservicesandbiodiversity其次,针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不同恢复方式的效果比较如图2所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不涉及文化服务,因此只包括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3种。图2中各响应值中位数都>0,表明不同生态恢复方式对这3类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且恢复后的水平超过未被破坏的参照生态系统(低度介入方式对供给服务的恢复除外,因本研究只有一个此类样本)。经非参数检验的结果(表3)证实,与退化生态系统相比,恢复目标是调节服务时,高度介入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低度和中度介入;与参照系统比,恢复目标是支持服务时,中度介入的恢复效果优于低度和高度介入,其他情况不显著。3?
http://www.ecologica.cn图2生态恢复方式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影响Fig.2Effectsofrestorationapproachesondifferentecosystemservicestypes图内数字为样本量,数字下方*为Wilcoxon测试响应值中位数与0的差别;***P<0.001,**P<0.01,*P<0.05表3不同介入程度/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之间生态恢复效果差异的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Table3TheresultsofKruskal-Wallistestsunderdifferentrestorationapproachesandecosystemservicetypes生态恢复类别Categoriesofrestoration生态系统服务(对比退化系统)Ecosystemservices(vsDegraded)生态系统服务(对比参照系统)Ecosystemservices(vsReference)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之间的差异Amongecosystemservicetypes低度介入LowintensityN=48H=1.832P=0.400N=44H=4.321P=0.115中度介入IntermediateintensityN=213H=10.411P=0.005N=241H=0.074P=0.963高度介入HighintensityN=246H=8.583P=0.014N=337H=47.486P=0.014低、中、高介入恢复方式之间的差异Amongapproaches供给服务ProvisioningN=21H=0.502P=0.778N=29H=4.056P=0.132支持服务SupportingN=309H=0.225P=0.894N=384H=36.197P=0.000调节服务RegulatingN=177H=20.577P=0.000N=209H=0.962P=0.618N:样本量Samplesize;H:卡方值Chi-squarevalue温带与热带之间的恢复结果逐一比较表明,低度与中度介入方式所产生的恢复效果在温带和热带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高度介入的恢复效果在温、热带之间有显著差异(表4)。其表现为,相对于退化生态系统,在热带的恢复效果优于温带;而采用参照生态系统作比较时,在温带的恢复效果优于热带。3.3.2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本研究中的样本数据涉及到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土地科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96,41130534)
【分类号】:Q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涛;;浅析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年01期
2 徐家英,宋述传;垃圾临时卸地点的生态恢复[J];环境卫生工程;2000年01期
3 郑亚西,温泊;西部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对策[J];四川环境;2001年03期
4 夏汉平,蔡锡安;采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5 钱静;工业弃置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J];江苏建筑;2003年01期
6 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1期
7 岳星慧;;杂草在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2006年03期
8 李建东,郑慧莹;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其优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9 薛玲,曹江营,张树礼,秦梅枝,李利平,李庆丰;黄土高原区煤矿排土场复垦及区域生态恢复示范工程[J];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10 丁运华;关于生态恢复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宇丹;张治明;姚涓;张会金;;浅议华北山地植物资源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2 ;Biodiversity soup:metabarcoding of arthropods for rapid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and biomonitoring Douglas[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张曼胤;王义飞;李伟;张岩;宋洪涛;;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研究进展[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成云;;农业科学新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6 ;前言[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马克平;;国内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出版物简介(续Ⅱ)[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年鹤;;生物多样性与中药材GAP[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坚;;生物多样性与小城镇建设[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10 侯淑琴;田文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录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陈湘静;三部委征集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方案[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王玲;我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N];经济日报;2007年
4 刘树铎;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征集方案[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禾;留“一席之地”保护生物多样性[N];科技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翰林;防止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华凌邋李禾;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陆续获批准[N];科技日报;2007年
8 卞晨光;联合国将制定新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标[N];科技日报;2007年
9 柏斌;我省将与中科院共建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N];云南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平;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整体水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宗美娟;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崔向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赖毅;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张欣;千岛湖区岛屿生境苦槠种群的维持机制及生态恢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四海;规划环评中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王翠红;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馨;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中蝗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2 谢锦升;生态恢复过程中碳贮存、能量及养分循环的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3 程晓东;城市废弃垃圾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刘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的尺度依赖[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麦麦提;我国生物多样性立法现状及其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彭静;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关智宏;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云靓;云南普米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编目及传统林业管理案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9 周晨;草海湿地水质富营养化与生物多样性风险预警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10 蒋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D];中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48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4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