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情景分析
【图文】:
机车、公共交通和其他汽车等因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考虑到出租车和公共汽车运行的特殊性,本文将这两种车型分别从小型载客汽车和大型载客汽车中单列出来计算。在衡量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时,本文用旅客周转量来核算。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只消耗电力,基于生产的碳核算方法认为电力消费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核算公路运输碳排放量时未将轨道交通列出。图1碳排放核算边界1.2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各类型能源消耗量乘以相应能源碳排放系数的自上而下方法,测算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公式为:ECO2=∑Ai×Ki=∑Ai×NCVi×CCi×Oi×4412(1)式中:ECO2为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单位:万t);Ai(i=1,2,…,11)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单位:万t);Ki为第i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NCVi为第i种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Ci为第i种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Oi为第i种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氧化率;44/12为碳转换为CO2的系数。NCVi参见《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中的附录A数据,CCi和Oi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提供的数据。据此,核算出原煤、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的碳排放系数(单位:tCO2/t能源)分别为1.98、3.10、3.13、3.18、3.15、3.18和2.98,天然气、热力当量和电力分别为21.84t/1
Fi为第i种机车类型的燃油碳排放因子(单位:g/L)。上述核算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两大类。其中,活动水平中,汽车保有量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15江苏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于《2001~2015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3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及其公路运输的碳排放状况基于式(1)、式(2)的测算结果表明,江苏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018.64万t增加到2014年的5616.02万t(图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7%,高于全国交通运输业10.56%的年均碳排放增长率(1985年~2009年)[11],接近于1990年~2012年间全国客运交通碳排放14.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其中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010.29万t增加到2014年的4727.81万t,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5%。就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中的占比而言,由2000年的99.18%逐渐减少至2004年的66.68%,此后总体上又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85.53%和84.18%,说明江苏公路运输在全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图2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及公路运输碳排放从能源消费类型来看(图3),江苏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中,CO2排放系数较高的汽油和柴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2014年分别占—156—公路2017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0年03期
2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0年04期
3 王爱民,董俊民,黄江圳;我国交通运输业环境损害治理的系统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8期
4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1年02期
5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6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2年01期
7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2年02期
8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3年03期
9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3年05期
10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文摘;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贺礼;谢运生;罗成龙;黄贞岚;;交通运输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新技术助交通运输业减排[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2 民革辽宁省委员会;努力做好我省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N];友报;2008年
3 记者 李爽;我区交通运输业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4 ;2012交通运输业十大展望 欧盟碳交易税兵临城下[N];证券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莹;交通运输业向“低碳”时代迈进[N];中国水运报;2010年
6 本版撰稿 李婷;交通运输业:制度创新显成效[N];吉林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10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控与优化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政策模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贺芬芳;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袁凤丽;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王玲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技术方案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5 胡娜;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6 袁蒂;保定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计量分析与减排路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刘小艳;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潜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骆宏勋;湖南省交通运输业低碳化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高鸽;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决策分析和因素分解模型[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4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6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