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丹江口水源区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06:23
【摘要】: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管理的基础。以高程、干燥度及年均径流深为一级分区指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人均GDP为二级分区指标,将丹江口水源区分为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比较不同分区的水生境状况及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发现一级分区间的水生境状况与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均存在差异,二级分区之间虽然有部分生境指标较为接近,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证明了分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水源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图文】:

水系图,水源区,丹江口,水系图


条件下的水陆联系,难以满足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丹江口水源区面积广大,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对生态系统保护与水资源管理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有必要在丹江口水源区开展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工作,建立基于水生态功能基本单元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体系,确保水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水源区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1水源区概况丹江口水源区位于105°50'~112°10'E、31°70'~34°10'N的秦巴山系之间,涵盖了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3省44个县市,总面积9.52万km2(图1)。丹江口水源区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18],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河川分散分布,沟壑纵横,具有峡谷与盆地交替的特点。水源区地貌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的形态,山丘面积占水源区总面积的85%以上。水源区北部为秦岭山脉,南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山系,中部为汉江川地,东部为南阳盆地,,地形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丹江口水源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23mm,具有显著的过渡性气候特征。水源区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21条,区内人均水资源总量3741m3/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靠的水源地。水源区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由于较大的经纬度梯度及海拔落差,水源区内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高,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水源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是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图1丹江口水源区水系图Fig.1WaterSystemMapoftheWaterSourceAreaofDanjiangkouReservoir第8期胡圣,等:丹江口?

水源区,丹江口,子流域,水生态


图2丹江口水源区子流域图Fig.2Sub-basinMapoftheWaterSourceAreaofDanjiangkouReservoir类型、坡度、人均GDP专题图叠加,根据主导性原则确定分区边界,并参考子流域边界对二级分区边界进行修正,获得丹江口水源区二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图。3分区结果3.1一级分区方案及指标特征以丹江口水源区的高程、干燥度及径流深为分区指标,借助空间分析及制图技术,将丹江口水源区划分为6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图3)。一级水生态功能分区依据地理、气候、水文的空间格局进行划分,因此分区命名要能够反映地理和水文气候特点,一级水生态功能区的命名方案为:区域方位+地貌特征+气候状况,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的名称、编码,主要指标特征见表1。3.2二级分区方案及指标特征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丹江口水源区可进一图3一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图Fig.3MapofLevelIAquaticEco-regionalization第8期胡圣,等:丹江口水源区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刘平养;;以降低经济活动强度为支点 撬动水源区保护[J];环境保护;2010年05期

2 王志飞;;松华坝饮用水源区补偿政策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03期

3 张乐;孙世群;程静;王书航;邹婷;;灌区上游水源区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4 史淑娟;李怀恩;党志良;肖燕;;基于协调度评价的水源区生态补偿途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姚琳;史正涛;刘新有;;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6 李怀恩;谢元博;史淑娟;刘利年;;基于防护成本法的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静;赵t

本文编号:2583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83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