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零价汞和氨在典型催化材料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7:08
【摘要】:大气中零价汞(Hg~0)和氨(NH_3)的污染备受关注,两者都非常稳定,反应惰性强,处理难度大。前者因生物和神经毒性等被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后者与雾霾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国内外大量的实验研究对Hg~0在催化材料表面吸附行为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新型高效吸附/催化材料亟需研究。大气中NH_3促进灰霾中PM2.5形成,将是今后大气污染重点控制的物质之一,NH_3吸附/催化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oery,DFT)在研究吸附质在催化材料表面吸附行为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广泛用于相关材料的界面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与预测,提高吸附剂及催化剂设计的效率,对于开发高效和廉价吸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基于DFT方法的量化软件Materials Studio7.0(DMol3模块)从原子水平上研究了Hg~0和NH_3在典型催化剂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选取MnCl_2和Co_3O_4作为金属氯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的代表研究单金属基催化材料对Hg~0的吸附行为,MnCl_2(1 1 0)和Co_3O_4(1 1 0)表面对Hg~0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分别为156.620 kJ/mol和74.037 kJ/mol。Hg~0的s轨道与Cl原子的p轨道形成sp杂化,Hg~0的s轨道和d轨道与Mn原子d轨道有杂化作用;Co~(3+)离子的s,p轨道与Hg原子的s和d轨道有杂化作用,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吸附平衡常数ln(K_(eq))与温度呈负相关,低温更有利于Hg~0的吸附。计算表明MnCl_2对Hg~0的吸附性能优于对其氧化的性能,而Co_3O_4对Hg~0的氧化性能优于对其吸附性能,与实验研究结论相一致。(2)选取CoMnO_3双金属氧化物低指数晶面对Hg~0吸附的选择性进行研究,计算表明Hg~0在所研究的低指数晶面上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1 0 0)表面对Hg~0亲和力最强且吸附能最大,吸附能与各体系电子转移数成正相关,与Co、Mn单金属材料相比,双金属的存在增强了电子传递的性能,提升了Hg~0的吸附性能。(3)从类富勒结构新材料入手,一方面,选取C60为C材料理论模型,通过原位替换掺杂方法构建金属活性中心对Hg~0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选取富勒TiO_2团簇对Hg~0和NH_3的单独吸附和共吸附行为进行研究。金属元素的掺杂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E_(gap)值,多数C59M材料对Hg~0吸附为化学吸附。磁性过渡金属元素改性的富勒烯基材料对Hg~0表现较好的吸附性能,元素周期表中第VIIB、VIII、IB和IIB金属元素对Hg~0的亲和能力普遍较强。同为富勒结构的富勒TiO_2团簇外围的Ti-O_(term)(O)具有很强的活性,Hg~0、NH_3分子在富勒TiO_2团簇上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分别为506.196 kJ/mol和1261.597kJ/mol。Hg的d轨道与O的p和d轨道杂化作用明显,NH_3中N的p和d轨道与O的p、d轨道有杂化作用。Hg~0和NH_3分子在富勒TiO_2表面的共吸附能为504.726 kJ/mol,表明Hg~0的存在抑制了NH_3的吸附。(4)通过DFT计算得出NH_3分子在磁性双金属氧化物ZnFe_2O_4(1 1 0)表面Zn~(2+)和Fe~(3+)离子位点上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H_3N-Fe和H_3N-Zn作用的吸附能分别为173.738 kJ/mol和203.125 kJ/mol。H_3N-Zn吸附态NH_3活化程度高于H_3N-Fe吸附态NH_3,H_3N-Zn吸附态中NH_3分子的s轨道与Zn的s,p轨道杂化,NH_3分子的p轨道与Zn的d轨道间有杂化作用。NH_3结构活化程度强于电子转移对吸附的贡献。(5)构建了Hg~0在C59M团簇上的吸附能与吸附相关参数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模型,选取19种C59M团簇和20种几何与电子结构描述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逐步法拟合了3个吸附能预测模型,吸附能与L_(Hg-M)、基体E_(gap)和E_(HOMO)具有相关性,综合考虑模型的统计学参数和预测偏差的最优化模型为:E_(ads(p))=152.467-33.556L_(Hg-M)-13.92E_(gap)。由此预测,窄能隙宽度的吸附材料更有利于Hg~0的吸附去除。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O64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富信;;处理溶液表面张力及表面吸附实验数据新的方法[J];昆明工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 雷结;莫育俊;;表面增强喇曼散射与表面吸附分子的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3 邓景发;包信和;;功函数测量研究氧与银和银-钯合金表面的相互作用[J];物理化学学报;1987年05期

4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步探讨[J];土壤通报;1988年05期

5 周成思;玻璃布表面吸附水蒸气对玻璃钢性能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8年03期

6 王水菊,区泽棠;甲(乙)醇、甲(乙)醛和甲酸在镁表面的吸附[J];化学物理学报;1988年06期

7 周鲁;;N_2分子在W(001)表面吸附的分子动态特征[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8 徐征,千载虎,崔圣范;测定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分布新方法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7期

9 王磊,叶令;Ce在Si(111)面上吸附的EHT研究方法[J];半导体学报;1989年09期

10 王秀娇,史季芬;表面吸附固定化酶及其应用[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素芹;居学海;;硝胺在铝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陈玉鑫;陈旭;查良镇;;气溶胶颗粒表面吸附气体的初步分析[A];中国真空学会质谱与检漏专委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真空校准专委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花修艺;董德明;于菲;赵兴敏;;线性规划法研究天然水体沉积物和生物膜的表面吸附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王策;张磊;张路;赵濉;;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石英表面吸附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6年

5 谢茂林;江俊;;钯铂合金表面吸附水分子的研究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王幸;张超;宋开慧;钱萍;;苯在高岭土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潘伦;邹吉军;王松博;张香文;王莅;;表面吸附水对可见光染料敏化过程的重要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8 王谋华;董庆年;张文郁;魏伟;孙予罕;;甲醇与水在氧化锌表面吸附的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耿信鹏;周烨;王保怀;郑长征;;变性剂浓度对蛋白在适度疏水表面吸附折叠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10 王渭娜;Ping Yang;王文亮;;乙酸在氧化铈不同模型表面吸附行为的差异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华医学美容学会常委、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鲁树荣;六招赶走“电脑肌肤”[N];保健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文超;零价汞和氨在典型催化材料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李明阳;抑制剂分子构型对铜钼分离影响的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7年

3 刘新;金属熔化过程与表面吸附的计算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马敏;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晓琳;表面吸附受限高分子体系结构及动力学性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康正中;生物大分子在材料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蔡建秋;氧在Ru(0001)表面吸附、扩散和渗透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贺艳斌;N_2H_4在过渡金属及合金表面吸附和分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博昊;氧化铈/金属倒载模型催化剂的制备和表面吸附反应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张耀中;铜表面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膜形成过程及膜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攀;气相小分子在铁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黄俊;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吸附TiCl_4和O_2机理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范东军;氘氚在CLAM钢中的渗透和表面吸附[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年

4 张周;GaN的MOVPE生长中表面吸附和扩散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5 宋正平;水和压力对甲烷在高岭石表面吸附特性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6 樊宏杰;蛋白质在单层二硫化钼表面吸附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槐文波;离子液体在二维材料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8 唐斌龙;MOVPE生长GaN的表面吸附和扩散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9 钟明静;水分子在高岭石带电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茜;离子注入碳后铀表面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本文编号:2588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88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