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垃圾填埋场流体产生与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4:36
【摘要】: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不断释放出渗滤液与填埋气体(LFG),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生活垃圾填埋流体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开发并重的高度去研究垃圾填埋场流体的产生与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行为,进而探索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与工艺,可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论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自主设计的不同规模、不同相似性尺度的模拟填埋装置为实验平台,室内模拟填埋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填埋场现场调研及数学建模等辅助手段,从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无害化与资源化相统一的新视角研究了填埋垃圾降解流体产生与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过程。构建了填埋场碳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迁移转化模式,揭示了填埋体系固、液、气三相演化特征及三相间演化的定量关系,探明了各因素影响下的填埋垃圾降解流体产生规律、建立了垃圾生物气人工诱导理论,探讨了填埋场水分运移对生物化学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精控型间歇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工艺,并构建了精控型间歇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结构及运行模式。 论文研究表明: ①垃圾生物质的不断损失是造成填埋场二次污染及LFG资源化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减少垃圾生物质损失量的同时提高其气相转化率,是进行人工干预、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的理论关键。 ②较高的反应温度及产甲烷菌代谢能力能够促进固相生物质的快速水解;水解发酵菌长期的水解酸化主导作用导致垃圾生物质累计损失量不断增加,而产甲烷菌的代谢活动则可减小垃圾生物质的累计损失量。使填埋体系快速进入稳定的产气阶段,并促进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的协同代谢,成为减少垃圾生物质损失、提高垃圾生物质气相转化率的重要措施。 ③渗滤液定期排放情况下,填埋垃圾厌氧降解渗滤液及LFG产生速率变化分别符合指数型函数Y=A0*e-kt及Y’=V0*e-k’t。渗滤液产生潜力(A0/k)主要受反应温度的影响,LFG产生潜力(V0/k′)受垃圾含水率、反应温度、微生物接种、垃圾粒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渗滤液产生速率衰减常数k、渗滤液最大日产率转化系数η及η/k对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速率预测结果影响显著。 ④在垃圾填埋降解过程中,提高固相生物质的水解速率、减少液相生物质的损失、促进产甲烷菌对液相生物质的快速消耗,并形成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之间稳定的协同代谢是进行人工诱导产气的机理;多方式综合人工干预诱导是实现垃圾生物气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⑤渗滤液定期排放情况下,难以形成产甲烷菌适宜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不利于产甲烷菌对水解发酵产物的快速消耗,严重抑制了填埋垃圾的降解。模拟降雨入渗情况下,入渗水持续的冲刷作用促进了固相有机质的快速水解,但CODCr累计净溶出量明显增加,不利于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控制。渗滤液全量回灌情况下,产甲烷菌适宜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形成相对较快,有利于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的协同代谢,加快了填埋垃圾固相有机质的溶出与去除。 ⑥精控型间歇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可快速形成产甲烷菌适宜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促进了填埋垃圾固相有机质快速水解与分解消耗,不仅显著缩短了填埋场稳定化周期、提高了渗滤液水质,而且填埋体系LFG/CH4累计产生量、LFG/CH4产生速率稳定性、LFG中CH4浓度也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此外,精控型间歇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处理方式下,填埋垃圾生物质气相转化率明显提高、损失率显著下降,这对提高垃圾填埋场LFG资源化潜力、减少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

流程图,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生物反应器填埋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流程图

示意图,实物,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 3-1 实验装置示意图与实物图Fig. 3-1 Schematic Diagram and Real Diagram of Experiment Device1—PVC 填埋柱;2—法兰盘;3—透视窗;4—加强筋;5—垫土层含水量测定仪;6—氧化还原电位仪;7—金计;8—垫层土取样孔;9—PVC 集气花管;10—LFG 导排监测系统(导气管+湿式气体流量计);11—渗滤液灌系统(集水管+三通阀门+回流泵+扬水管);12—布水器;13—气体压力测定装置;14—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渗滤液储集瓶;16—孔隙水压力测压管;17—固体垃圾取样孔;18—衬垫粘土层;19—排水砾石层;20—填体;21—覆盖砂土层填埋柱下部装填压实的防渗粘土层(18),厚度 d1=100cm。填埋柱下部一侧的层含水率测定仪(5)可长期监测不同深度防渗粘土层含水率的变化。另一侧有四样孔(8),,可对垫层粘土进行取样。粘土层上部为厚度 d2=8cm 的排水砾石层(1石粒径φ>2cm。粘土层上部为厚度 d3=80cm 的垃圾体(20),最上部为厚度 d4=5砂土混层(21)。填埋柱上部侧壁安装 Eh 电位电极,并连接氧化还原电位仪(6),可监测填埋体内部 Eh 值的变化。金属温度计(7)深入垃圾体中心,可监测反应器内部温度 化;孔隙水压力传感器(14)监测排水砾石层上部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孔隙水压压管(16)可测定排水砾石层(19)渗透率的变化情况。此外,上部填埋柱两侧各个取样孔(17),可利用土壤取样器从不同深度对填埋垃圾固体进行取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姬晓燕;桑树勋;周效志;曹丽文;;间歇式生物反应器填埋结构对渗滤液水质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2 姬晓燕;桑树勋;;间歇式生物反应器回灌量对渗滤液水质的影响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霁;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0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0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