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脱氮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8:46
【摘要】:分段进水脱氮工艺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一项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本研究将生物流化床的理念引入到分段进水脱氮工艺中,将分段进水工艺与生物膜法相结合,使该系统具备高效脱氮、节省内回流设施、无需外加碳源、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及增加系统生物量等优点,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模型推导等手段,对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的脱氮效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该工艺所具有的较高的脱氮效能及简单灵活的操作方式,使其适宜作为对原有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及对脱氮效能有较高要求的新污水处理厂的建造方案。 本研究通过对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的启动及运行,得出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效能及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并通过试验证明了在相同进水水质和运行条件下,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的脱氮效能要高于流化床A/O工艺。在等比例进水条件下,改变进水碳氮比、水力停留时间、碳源类型及污泥回流比,系统均表现出较好的脱氮效能,TN去除率最高可达88.9%,且好氧区出现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并从进水方式和生物膜结合的角度分析了该工艺的脱氮机理。 在考察流量分配对于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时,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碳氮比与最佳进水分流比的关系,计算出当碳氮比为4、6、8、10、12时,对应的最佳进水分流比分别为0.59、0.88、1.18、1.47和1.76,并且计算出各最佳进水分流比对应的理论脱氮率。从理论和试验角度,分析了采用最佳进水分流比在系统脱氮效能上体现的优势。通过试验验证了进水分流比对于系统脱氮效能、硝化及反硝化性能的影响。不同进水分流比条件下,系统对于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3.4%以上。随着进水分流比的增加,系统所能达到的总氮去除率也随之增加,最高可达92.6%。在不同进水分流比条件下,好氧区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是沿程降低的,且进水分流比越大,这种降低的趋势越快。在进水分流比较低情况下,反硝化反应会受到碳源的影响,在进水分流比较高情况下,出水硝酸盐氮主要来自于最末段进水。因此采用较高的进水分流比利于提高系统的脱氮效能。 在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还考察了缺好氧区容积比例、污泥回流比、溶解氧浓度及填料填充率这几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最佳进水分流比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缺氧区所占容积可以增强系统反硝化性能,从而提高TN去除率;污泥回流比对于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节能低碳的角度考虑,50%的回流比较为合适;将好氧区溶解氧浓度控制在1.5~2.0mg/L,可以在保证脱氮效能的前提下,减弱溶解氧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兼顾运行效果和填料的一次性投加费用,30%的填充率是比较合适的。 采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系统启动及正式运行阶段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并分析了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特性及微生物固定化机理。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的生物相较为丰富,该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且污泥产率仅在0.136~0.311kgMLSS/kgCOD之间变化,低于常规活性污泥法工艺。 最后,以经典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对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的底物降解动力学、硝化和反硝化动力学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动力学模型;提出并推导了附着微生物停留时间的表达式。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将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运用到实际工程的新建及改造中去,并通过调节各运行参数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工况,在投入最小的运营及改造成本条件下,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图文】:

流程示意图,活性污泥法工艺,三级,传统生物脱氮


1.2.2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与研究现状1.2.2.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1)Barth 三级活性污泥法 由 Barth 开创的三级活性污泥法流程,如图 1-1 所示。

示意图,工艺流程,生物脱氮工艺,工艺流程


图 1-2 Ludzack-Ettinger 工艺流程示意图Fig.1-2 The schematic flow diagram of Ludzack-Ettinger)A/O生物脱氮工艺 1973年Barnard对原有的Ludzack-Ett,将缺氧池和好氧池完全分离,将二沉池污泥和好氧区出流到缺氧反应器,,工艺流程如图1-3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贵兵,彭永臻,周利,马勇,张新兰;优化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设计参数[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9期

2 李春华,张洪林,邱峰,蒋林时;生物流化床的类型及特点[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年06期

3 吴宗文;生物流化床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4 李春华,张洪林;生物流化床法处理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环境技术;2002年04期

5 曹玉成,王平,常银子;废水处理生物流化床中载体选择的研究进展[J];青海环境;2004年04期

6 叶正中,张华;用生物流化床工艺作污染水源预处理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86年02期

7 汪昭群;厌氧生物流化床试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1988年02期

8 唐传祥;好氧生物流化床废水处理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1994年02期

9 刘涛,邱廷省;废水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现状[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10 王白杨,陈荣;生物流化床在水处理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献玲;潘磊;王繁华;张建成;闻建平;;生物流化床处理炼厂废水[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周敬红;赵庆祥;;白腐菌生物流化床处理PCP废水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PS型溶气式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设备[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4 张庆娜;林海;周红;;铁炭骨架硅藻土吸附剂微电解生物载体制备的研究[A];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6年

5 王洪春;强绍杰;黄政新;孙继辉;张国平;;HSL好氧生物流化床——实用的城镇污水处理工艺[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续集)[C];2003年

6 王凯军;;新型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类型和应用[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吴会中;单欣;赵琛琛;;生物膜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陈静;金叶玲;吴剑;;凹土基悬浮型滤料的制备及其水处理性能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9 陶虎春;李金波;李绍峰;;BAC-FB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及特性研究[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华丽;刘长青;张亚雷;杨海真;;A_mO_n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小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晓;生物流化床技术也能处理炼油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石化;炼油废水生物流化床技术投入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陈忠权;生物流化床技术变废水为景观用水[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俞亚平 郑秋丽;北京:优美水域畅迎奥运[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李铁军;“中水”化为“美景”[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记者 陈忠权;滨海新区有了中水湿地[N];天津日报;2006年

7 李铁军;天津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启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8 刘慧 王凯军;武钢焦化“清洁工程”开始调试[N];中国冶金报;2008年

9 张秀丽;节能减排 重点攻坚[N];太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高杰;创新优势带来竞争强势[N];中国环境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冰;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脱氮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谢澄;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3 李平;新型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4 秦华明;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油脂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5 徐功娣;序批式双外循环生物流化床特性及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6 王平;EM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系统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7 慎义勇;油制气废水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8 杨平;聚合物载体流化床反应器生物颗粒特性及焦化废水流化床系统生物脱氮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陈俊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程丽;颗粒生物填料除污染性能的应用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震;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软测量建模与智能控制法[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朱海荣;分段进水A/O工艺中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宋现财;分段进水S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于莉芳;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韩光辉;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钟于涛;分段进水多级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效能与动力学模型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吴淑云;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黄利彬;分段进水脱氮工艺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杨天旺;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应用于A~2-O流程处理攀钢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肖鸿;厌氧—好氧一体化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0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0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3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