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冰相中苯酚的光化学转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0-03-22 07:52
【摘要】: 冰雪是寒带生态系统和冬季温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光化学作用可以将冰雪中的一些毒性较小的有机物转化形成持久性、可生物积累并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使受到污染的冰雪可能成为潜在的二次污染源。因此,冰相的光化学研究与大气和水环境光化学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研究了在高压汞灯和模拟太阳光作用下,冰相中苯酚的光转化规律,提出了本实验条件下冰相中苯酚的光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和模拟太阳光作用下,冰相中苯酚光转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试剂浓度、光强、pH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苯酚光转化过程影响较大。在高压汞灯作用下,冰相中苯酚可以发生直接光解,当H2O2、NO3-、NO2-存在时还可以发生间接光转化。中间产物分析表明,苯酚在冰相的光转化途径不同于水相。冰相中苯酚光转化产物数量增加、结构复杂、毒性增强。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冰相中苯酚不能发生直接光解,当有H2O2、NO2-存在时苯酚可以发生间接光转化。在上述两个体系中,当H2O2存在时,会形成羟基化产物;当NO3-和NO2-存在时,会形成羟基化产物和硝化产物。
【图文】:
图 1.1 水分子结构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water molecule0 年代,由于 X 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认识普通线对于氢原子不敏感,,所以早期的认识只是针对六方冰原子相对于邻近的 4 个氢原子构成正四面体——1 个氧,其余 4 个位于四面体的顶角[12]。每个氢原子与两个氧是一个共价键,相距较远的是一个氢键。各个水分子之成了四面体结构,如图 1.2 所示。由于每个水分子周围只内出现许多“空穴”[13-14]。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3 种不具有六方对称晶态结构,此外还有立方冰,铁电冰以及表明:温度和压力对冰的形成和冰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即可结晶成六方晶系的冰,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冰、
但 X 射线对于氢原子不敏感,所以早期的认识只是针对六方冰中氧的排列:每个氧原子相对于邻近的 4 个氢原子构成正四面体——1 个氧原子四面体的中心,其余 4 个位于四面体的顶角[12]。每个氢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接,相距较近的是一个共价键,相距较远的是一个氢键。各个水分子之间按的方向结合形成了四面体结构,如图 1.2 所示。由于每个水分子周围只能有分子,致使冰内出现许多“空穴”[13-14]。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3 种不同形冰[15]。普通冰具有六方对称晶态结构,此外还有立方冰,铁电冰以及形形的非晶态冰。科学研究表明:温度和压力对冰的形成和冰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常水冷至 0℃以下,即可结晶成六方晶系的冰,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冰、霜、雪是六方晶系的晶体,简称为 Ih,如图 1.3 所示。因为冰的结构与水的结构截同,因此其性质与水也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
【图文】:
图 1.1 水分子结构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water molecule0 年代,由于 X 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认识普通线对于氢原子不敏感,,所以早期的认识只是针对六方冰原子相对于邻近的 4 个氢原子构成正四面体——1 个氧,其余 4 个位于四面体的顶角[12]。每个氢原子与两个氧是一个共价键,相距较远的是一个氢键。各个水分子之成了四面体结构,如图 1.2 所示。由于每个水分子周围只内出现许多“空穴”[13-14]。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3 种不具有六方对称晶态结构,此外还有立方冰,铁电冰以及表明:温度和压力对冰的形成和冰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即可结晶成六方晶系的冰,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冰、
但 X 射线对于氢原子不敏感,所以早期的认识只是针对六方冰中氧的排列:每个氧原子相对于邻近的 4 个氢原子构成正四面体——1 个氧原子四面体的中心,其余 4 个位于四面体的顶角[12]。每个氢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接,相距较近的是一个共价键,相距较远的是一个氢键。各个水分子之间按的方向结合形成了四面体结构,如图 1.2 所示。由于每个水分子周围只能有分子,致使冰内出现许多“空穴”[13-14]。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3 种不同形冰[15]。普通冰具有六方对称晶态结构,此外还有立方冰,铁电冰以及形形的非晶态冰。科学研究表明:温度和压力对冰的形成和冰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常水冷至 0℃以下,即可结晶成六方晶系的冰,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冰、霜、雪是六方晶系的晶体,简称为 Ih,如图 1.3 所示。因为冰的结构与水的结构截同,因此其性质与水也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政达;蓝峻峰;谢济运;;甘蔗渣苯酚液化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2 薛洪海;李林t
本文编号:2594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