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及迁移转化特性

发布时间:2020-03-24 15:35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飞速增加,城市“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如何科学处置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的可燃固体废弃物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以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为最终目标,开展了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及迁移转化特性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原位测试了不同炉型、不同粒径飞灰上金属Zn的赋存形态。炉排炉飞灰以ZnCl2为主而流化床飞灰中Zn2SiO4处于主导地位。氯化锌和氧化锌富集于细颗粒之中,硅酸锌和硫酸锌则在较粗颗粒中有更高的浓度。明确了Zn在整个热处置过程中从蒸发至冷凝的形态转变全过程。硫的烟气再循环以及适当的硫基/Al2O3/SiO2添加剂将是减少飞灰中重金属Zn氯化物的可行办法。对于炉排炉而言湿式除尘设备更为合适,可以去除大量的可溶性Zn化合物。对于流化床来说提高颗粒捕捉效率,减少小颗粒排放是更需要关注的细节。原位测试研究了底渣中金属Cr的价态及赋存形态,得出了Cr在热处置过程中价态、形态的转变过程,分析了矿物添加剂对于铬价态、形态及浸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r在低温时主要被氧化生成三价的Cr203而在高温下主要生成六价的Cr03,有HCl存在的情况下将会促进六价铬的形成。在添加了硫铁矿、氧化钙、硫酸铵和高岭石之后重金属Cr的挥发比例均有所减少。底渣中的Cr以三价铬为主体,硫铁矿、硫酸铵和高岭土的加入均能够使底渣中金属Cr的六价化合物比例下降,其中硫铁矿的效果最为明显。氧化钙虽然能够对金属Cr的挥发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极大的增加了灰渣中六价铬物质的比例以及Cr的可溶出性。硫酸铵和高岭土使底渣中可溶出六价铬的比例有小幅上升,但铬元素的整体浸出比例有所减少。硫铁矿使得灰渣中可溶性六价铬及整体浸出均有所下降,硫铁矿的存在极好的将铬以难溶性化合物的形式固定在了底渣之中。通过模拟分析结合管式炉固定床、连续给料下吸式气化炉实验研究,明确了垃圾在不同气氛条件、不同添加剂作用下热处置过程中重金属Pb、Cd、Cr、Zn、Cu的形态变化和迁移转化规律。实验发现氧浓度的增高使金属Pb、Cd、Zn在底渣中的残存率上升,挥发比例下降,而Cu在氧浓度较高的环境下更易挥发。氯化氢将大幅增加金属挥发比例,氧浓度的增加会限制HCl的促进作用。SO2的通入能够改变金属的冷凝特性减少氯化物的生成,但同时S02会与H2O和O2反应抑制重金属铝酸盐的生成以促进挥发。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重金属的挥发。氨气通过间接作用降低环境中氢离子活性从而抑制重金属进入气相。CaO会促进除Zn之外的金属挥发,包含Si02-和A1203-成分的矿物添加剂能够促进形成稳定的金属盐类,是抑制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金属挥发的有效手段。BCR连续提取实验发现,低空气当量系数下生成的飞灰的环境风险更高。提高空气过量系数,飞灰中酸可溶解态Pb、Zn、Cr含量均有小幅下降而Cd则明显增加;可还原态Cu降低9.95%,Cd、Pb、Cr有小幅增加而Zn则略有减少;各金属的可氧化态比例均减少,其中Pb和Cr最为明显;除Pb之外氧浓度的增加将使金属更多的形成残渣态。研究了下吸式气化炉及两段式炉排炉垃圾气化对环境的影响,测试了飞灰底渣的浸出毒性以及气相污染物的排放。实验发现重金属Ni、Ba和Hg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飞灰和底渣中浸出毒性显示出减小的趋势。而重金属Cu、Pb, Cd、Zn在过量空气系数较大的飞灰底渣中更易浸出。气化底渣不属于危险废弃物而飞灰需特殊处置。实验研究了浮选酸洗复合工艺以及使用生物质灰作为助熔剂这两种方法降低飞灰稳定化处置成本。在酸洗工艺中加入浮选作业,能够使易浸出的小颗粒在浮选上层灰中富集,浮选下层灰的酸洗处置时间将可以大大缩短,节省酸液使用量,提高处置效率,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添加生物质灰,能够大幅减少浮选上层飞灰熔融所需热量,添加33%稻壳灰可节约能量300 kJ/kg,添加50%木炭灰可节约能量712 kJ/kg。
【图文】:

谱线,光源结构,上海


^3_4潘‘‘|^‘,、逦和近百个实验站的能力逦J:逡逑图2-1.上海光源结构介绍简图逡逑图2-2.上海光源XA巧线站操作台及电脑工作界面逡逑2.2.2邋X射线厥收谱线基本理论逡逑一宋强度为/0的单能X光宋的X射线入射到厚度为^的样品后,透射光的逡逑强度将会由于被样品吸收部分而强度减弱为/。根据比尔-兰伯定律,入射、出射逡逑光宋的强度两者之间遵循如下关系【w]:逡逑I邋=邋I0.e-供逡逑其中>W是X射线的吸收系数,,表征X射线被吸收的几率,yW的大小与样品的密逡逑18逡逑

谱线,工作界面,操作台,电脑


^蜡逡逑^3_4潘‘‘|^‘,、逦和近百个实验站的能力逦J:逡逑图2-1.上海光源结构介绍简图逡逑图2-2.上海光源XA巧线站操作台及电脑工作界面逡逑2.2.2邋X射线厥收谱线基本理论逡逑一宋强度为/0的单能X光宋的X射线入射到厚度为^的样品后,透射光的逡逑强度将会由于被样品吸收部分而强度减弱为/。根据比尔-兰伯定律,入射、出射逡逑光宋的强度两者之间遵循如下关系【w]:逡逑I邋=邋I0.e-供逡逑其中>W是X射线的吸收系数,表征X射线被吸收的几率,yW的大小与样品的密逡逑1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9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炳华,赵明;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特性及美国EPA的实验室测定(待续)[J];干旱环境监测;2001年04期

2 段华波;黄启飞;王琪;张丽颖;;危险废物浸出毒性的理论基础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S1期

3 段华波;黄启飞;王琪;张丽颖;;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S2期

4 葛晓霞,田野,徐东慧,蔡固平;硫酸锰废渣浸出毒性及淋溶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3期

5 段华波;王琪;黄启飞;张丽颖;;危险废物浸出毒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年01期

6 杨铸;;危险废物浸出毒性试验方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10期

7 王素芳,齐文启,陈亚蕾,贺铭,曹杰山;浸出毒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3年01期

8 彭德姣;胡南;彭清静;陈义光;赵维超;陈琳;;硫酸锰废渣的浸出毒性及处理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1期

9 胡南;周军媚;刘运莲;彭清静;彭德姣;郑济芳;;硫酸锰废渣的浸出毒性及无害化处理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2期

10 余纯丽;龙良俊;魏星跃;卓琳;;自然堆存下的飞灰污染物浸出毒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陶辉旺;栾景丽;张水南;;云南某镍生产企业生产废渣浸出毒性鉴别试验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章)[C];2014年

2 张凌;杨玉荣;吴品;常志显;李德亮;;铜触媒催化剂的浸出毒性测定[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董世翔;钱光人;章灿纲;夏越青;;利用MSW飞灰作为新型固化基质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家瑛;王志新;乔燕;;生活垃圾固结技术及其安全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家瑛;;废石膏路基回填材料的路用性能及安全性评价[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刘潇艺;烧不了也烧不起的废渣[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中慧;矿业废渣的环境毒性及其电动去除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蔡旭;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及迁移转化特性[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景然;预处理飞灰对水泥性能影响及其浸出毒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方鸿;硫酸废渣中有害重金属的浸出毒性研究及综合利用建议[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段华波;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皮义仁;富锗—铜铅渣硫酸浸出锗、铜实验及动力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桂双林;废铅蓄电池中铅泥浸出特性及氯盐法浸出条件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石剑波;次氧化锌工业废渣的浸出毒性及其生物毒性效应[D];贵州大学;2009年

7 张晓萱;垃圾焚烧飞灰及其熔渣浸出毒性鉴别适宜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8 樊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Cd/Pb/Zn)增强电动去除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杨少辉;铅锌冶炼污酸体系渣硫固定/稳定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樊佳磊;利用水泥处理危险废物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8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8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