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珠江上游沉积物与土壤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3:29
【摘要】:珠江流域(东经102°14'~115°53'、北纬21°31'~26°49')是由西江水系、北江水系、东江水系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的复合流域。珠江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不到5%,流域GDP约占全国GDP 13%,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年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珠江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污染不断加剧,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有关珠江流域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而对上游流域金属的污染、形态、迁移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珠江上游经济的发展,矿物开采、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污染逐年加剧,上游地区目前的污染状况有待全面和系统的调查;此外珠江上游,特别是云南段是属于喀斯特地貌,大量的钙溶于水造成水pH值较下游高,较高的pH值对金属元素迁移有何影响,目前研究还不充分;由于水力作用,上游地区的金属污染物是否对下游地区造成影响,以及金属污染物在珠江上游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情况,尚不是很清楚。因此,对珠江上游水体和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含量与分布、存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明晰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存在形态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迁移规律,对珠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珠江上游水相、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探讨了金属元素在多介质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了如下结论:(1)珠江上游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沉积物、农田和非农田土壤中Cu、Zn、Cd、Pb、As、Cr、Mn、Fe含量特征与地壳丰度基本一致,Fe的含量最高,其次是Mn,Cd的含量最低。农田土壤中的Fe、Cu、Zn、Cd、Pb、Cr、As含量高于沉积物和非农田土壤,沉积物中的Cu、Zn、Pb、Cr、As含量略高于非农田土壤。3种介质中的8种重金属分为两组,Cu、Pb、Cr、Cd、Zn、As、Mn为一组,Fe单独为一组。(2)珠江上游污染状况。研究区的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N和P的污染,但未受到Cu、Zn、Cd、Pb、As、Cr、Mn、Fe污染;沉积物的有机污染指数都相当高,多数样点的有机指数都达到Ⅳ级,处于有机污染状态,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指数均小于150,属于轻微污染。与下游地区相比,研究区沉积物Cu、Zn、Cd、Pb、Cr、As的含量显著的低于下游地区含量;与河流水体相比,农田和非农田土壤均受到工业和农业活动的污染,且工业区域的污染最严重,农田和非农田土壤重金属Cd的综合污染指数均显著大于3,属于严重污染,农田土壤中污染指数大于3的重金属还有Zn、Pb和Cr。(3)珠江上游污染物的来源。土壤中的N主要来自农作物和肥料的残留,而沉积物中的N主要来源于河流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藻类,农田土壤中的N也会流失到河流中,造成河流N污染。研究区沉积物和土壤中金属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人为活动对农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贡献也很大,农田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田田田土壤,位于工业区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最高。(4)珠江上游金属元素的沿程分布特征及迁移情况。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呈散点状分布,没有自上而下递增,金属元素没有明显的沿水流方向迁移;农田土壤中金属元素没有显著的向下游转移,也没有明显的向河流迁移,研究区的土壤对金属污染物有很好的吸附存留作用。(5)珠江上游金属元素的形态。沉积物中Cr的残余态占总量的比例接近100%,Fe的残余态比例超过70%,Fe和Cr以残余态为主;Cu和As以残余态和可还原态为主;Pb和Zn没有显著的优势形态,各形态的比例顺序为可还原态残余态可氧化态弱酸提取态;Mn的弱酸提取态比例最高。农田和非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各形态占总量的比例类似,Fe、Cr、As、Zn、Cu、Cd残余态占总量的比例大于60%,Mn和Pb的可还原态比例大于50%。沉积物中K、Na、Mg主要以残余态的形式存在,Ca和Sr以弱酸提取态为主;农田和非农田土壤Ca、Sr、Na的弱酸提取态是其主要形态,K以残余态为主,Mg各形态的比例相当。(6)珠江上游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环境中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态分布,非残余态占总量的比例能直接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弱酸提取态占全量的比例能直接反映重金属的迁移性。研究区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非残余态占总量的比例顺序略有不同,沉积物的顺序为MnZnPbAsCuFeCr;农田和非农田土壤的顺序为 MnPbCdCuZnAsCrFe,农田土壤中非残余态的比例略高于非农田土壤。在沉积物和土壤中Mn的生物有效性最高,易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Zn、As、Cu、Pb的生物有效性也较高;Fe和Cr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相对较小,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高于非农田土壤。研究区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Mn、Zn、As、Cu、Pb、Cr、Fe)的弱酸提取态占全量的比例基本一致,Mn、Zn、As的比例相对较高(MnZnAs),迁移性相对较强;Cu、Pb、Cr、Fe的比例低于1%,迁移性很低;Cd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高于沉积物。(7)总有机碳(TOC)对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沉积物中的TOC含量与Cu和Pb的可氧化态百分比显著相关;农田和非农田土壤中的Cu、Zn、Cr、Pb、Cd可氧化态百分比与TOC含量也显著相关,有机质对沉积物和土壤中的Cu和Pb均有较强的吸附、络合作用,对重金属Cu和Pb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有显著的影响。(8)珠江上游金属污染对下游的影响。尽管研究区土壤受到Cd等重金属污染,但由于土壤的吸附截留作用,未明显的向下游地区和河流转移;研究区河流中的重金属在颗粒物和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下,绝大部分保留在河流底泥中,水相中重金属的含量非常低,随水流快速迁移的可能性不大;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在南盘江弱碱性的水环境中,不易释放到水相中快速迁移,加之南盘江上的水闸对底泥有很好的拦截作用,降低了沉积物随底泥的推移而向下游迁移;另外水体中及水体周围的生物对河流中重金属的吸收和降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金属的含量和迁移性。因此,在低污染的背景下,河流的自净作用能极大的降低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危害,研究区重金属对下游的影响是非常低的。
【图文】:

示意图,珠江流域,示意图


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37万km2,其中中国逡逑境内面积44.21万km2。逡逑珠江流域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图1.2),西江是水系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逡逑益县马雄山。西江上、中游各段分别称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在梧州以下称西江,逡逑干流全长2129邋km,流域面积35.5万km2,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和桂江;北江逡逑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至思贤窖流入珠江三角逡逑洲,千流长582邋km;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上源称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逡逑千流长523邋km。东、西、北三江各在入海处冲积成一个小型珠江三角洲,面积1.13万km2,逡逑三角洲上河网密布,大小河道近100条,互相沟通,交织成网,最后分别经由虎门、蕉门、逡逑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逡逑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逡逑仅次于长江

流程图,南盘江流域,研究方法,流程


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珠江上游南盘江水相、沉积逡逑物和土壤中有机元素(C、H、N、S、0)、重金属(Cu、Zn、Cd、Pb、As、Cr、Mn、Fe)、逡逑碱金属及碱土金属(K、Na、Ca、Mg、Sr)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流程如图2.2所示。逡逑1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2;X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修宇;;关于黔西南建设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索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6年11期

2 石明奎;彭昱;邱晓敏;文传浩;;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县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研究——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3 石明奎;彭昱;李恩东;文传浩;;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贵州境内22县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4 朱谷生,崔瑜梅;规范经济行为是珠江上游生态建设的根本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文传浩;彭昱;;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县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安全预警研究——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6 ;内服固体制剂的生物有效性[J];医药工业;1976年07期

7 李俊国,孙红文,王兵,胡国臣;蚯蚓生物积累表征土壤中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8 张东平;余应新;张帆;王德庆;吴明红;盛国英;傅家谟;;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生物有效性测定的胃肠模拟研究现状[J];科学通报;2008年21期

9 陆敏;余应新;张东平;张帆;韩姝媛;吴明红;盛国英;傅家谟;;胡萝卜中滴滴涕对人体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体外研究[J];环境化学;2009年02期

10 王金翠;孙继朝;黄冠星;刘景涛;张玉玺;陈玺;荆继红;向小平;张英;崔海炜;张媛静;;土壤中砷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裕;张强;王润元;肖国举;;食品中镉的生物有效性与影响因素[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李淑仪;蓝佩玲;罗小玲;王荣萍;廖新荣;;施硅和腐殖酸对蔬菜铬铅生物有效性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本文编号:2599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9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