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磷酸铋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03:29
【摘要】:光催化技术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BiPO_4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含氧酸盐光催化剂,由于光催化活性高和制备成本低已成为研究者的新关注点。但其量子效率偏低,可见光谱响应范围较窄,限制实际应用。本文通过掺杂稀土元素、构建异质结构等改性策略对BiPO_4进行能带调控和表面修饰,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扩展光谱吸收范围,设计合成出一系列高活性和高能效的磷酸铋基光催化剂。以模拟染料废水为降解对象,探讨了新型光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揭示光催化作用机理。这对于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和太阳能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成果如下:1 La~(3+)-Bi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选用硝酸铋、硝酸镧和磷酸三丁酯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镧掺杂磷酸铋光催化剂,对掺杂La前后BiPO_4的物相结构、组成、形貌、光吸收性能和价健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制备条件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在本实验研究的范围内,La掺杂量为2%,以水为溶剂,水热温度为200℃、水热时间为3h的条件下制备的La~(3+)-BiPO_4球形颗粒具有最高光催化活性且稳定性良好,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是BiPO_4的3.24倍。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La~(3+)-BiPO_4的光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在强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光催化剂用量为0.5~2.0 g/L时,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较好。在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4~30mg/L时,以La~(3+)-BiPO_4为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过程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通过捕获实验推测空穴是优势活性物种。在紫外光照射下,La~(3+)-BiPO_4具有高活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低的价带位置使空穴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同时更高的导带位置有助于电子-空穴对的分离。2 H_3PW_(12)O_(40)/Bi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活性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PW/BiPO_4复合型光催化剂。磷源、合成方法、焙烧温度、时间以及磷钨酸浸渍量等制备条件对其光催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在本实验研究的范围内,以磷酸二氢铵为磷源,采用室温合成-浸渍法,HPW浸渍量为30%、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3h的条件下制备的HPW/BiPO_4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最佳,氙灯光照180min后,降解率达到90.8%,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是BiPO_4的14.75倍。以罗丹明B为探针,考察了HPW/BiPO_4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偏中性条件下,光催化剂用量为0.5~0.8 g/L时,罗丹明B的降解率较高。无机阴离子对吸附和光反应的抑制次序为PO43-SO42-Cl-≈NO3-。从循环使用情况来看,HPW/BiPO_4的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罗丹明B初始浓度为0.35~2.20×10-5mol/L时,光催化降解过程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推测空穴是主要活性物种。BiPO_4与HPW复合后,吸收带边红移至415nm,更易受到可见光的激发。HPW是良好的电子捕获剂,能够有效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复合,使HPW/BiPO_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3 PANI/Bi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活性通过化学吸附作用将聚苯胺包覆在磷酸铋表面上,制备出PANI/BiPO_4复合型光催化剂。随着PANI复合量增加,复合型光催化剂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10%PANI/BiPO_4对Rh B的降解效果最佳,氙灯(λ400nm)光照4h后,降解率达到90.9%,总有机碳的去除率为56%,而在同等条件下BiPO_4对Rh B无光降解作用。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PANI/BiPO_4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1.0~10.0 g/L的范围内,罗丹明B的降解率随光催化剂用量增加而增强。随着溶液p H值的增加,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在弱酸条件时降解效果较好。无机阴离子Cl-、NO3-和SO42-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影响较小,PO43-对吸附作用和光反应有较强的抑制。在罗丹明B初始浓度为3.23~11.39×10-5mol/L时,光催降解反应符合一阶动力学模型。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推测在PANI/BiPO_4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中HO2·/O2-·是优势活性物种。BiPO_4经PANI修饰后,吸收带边红移至474nm,更易吸收可见光。同时,在两者的界面形成一个异质结构,PANI和BiPO_4间载流子的有效迁移产生了内建电场,从而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提高了BiPO_4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图文】:

单斜相,六方相,结构示意图,独居石


相 BiPO4结构示意图,六方相(上)、单斜相独居和单斜相(右下)的 BiPO4[5]e diagram of different crystalline phases for BiPO4: hexag monazite structure (lower left) and monoclinic phase (l

示意图,光催化原理,碳掺杂,原位


图 1.3 原位碳掺杂 BiPO4膜光催化原理示意图Fig.1.3 Schematic drawing of in situ carbon hybridized BiPO4film.Liu[45]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原位氟掺杂 BiPO4纳米棒。当 F/ Bi 摩尔比率为F-BiPO4催化活性较 BiPO4提高了约 30%。同时氟掺杂也增大了亚甲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昊;刘红;郭晓宁;夏涛;李杨薇;;炉渣制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水中罗丹明B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2 陈旺生;南昊;刘红;;含钛炉渣制光催化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废水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8年04期

3 刘爽;李世一;李雪薇;贾伟男;崔瑞晶;;多酸盐负载光催剂的制备及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4 郭美玲;赵婷婷;付文婷;邵艳秋;;Cu-TiO_2/SBA-15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03期

5 唐玉朝,黄显怀,俞汉青,胡春;N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活性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1期

6 叶钊,潘海波;水热法制备TiO_2光催化剂及降解罗丹明B的活性[J];水处理技术;2004年01期

7 邱爽;赵彬侠;关文斌;牛露;郭丹;刘钰玲;张小里;;Ag-Ag_2O/Bi_2WO_6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J];功能材料;2017年05期

8 叶红勇;郭维静;左广玲;;g-C_3N_4/BiFeO_3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中国陶瓷;2016年08期

9 宋绵新;周天亮;王峰;;TiO_2光催化剂改性掺杂与负载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8期

10 杨芬;袁国春;夏存芬;;Fe/Ag/La掺杂SiO_2-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氧化性能[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占丰;;固相光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2 徐倩;张静;冯兆池;由万胜;马艺;李灿;;TiO_2光催化剂表面相变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黄姝姝;王婷婷;吕娟娟;苏毅国;王晓晶;;铌酸锡光催化剂的制备及相变对其光催化性能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4 姜东;徐耀;侯博;吴东;孙予罕;;有机杂化的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传秀云;;纳米组装天然多孔矿物作为TiO_2光催化剂载体应用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长华;张昕彤;刘益春;;水热处理钛板制备TiO_2纳米片光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李哲伦;周锋;;g-C_3N_4/BiPO_4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8 梅乐夫;;氮掺杂TiO_2薄膜光催化剂的制备[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9 殷立峰;牛军峰;孙英;;钛掺杂氧化铋可见光催化剂设计、合成与应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湘锋;李惠;孙洋;赵泽华;;金属硫化物基可见光催化剂的研究[A];2017全国光催化材料及创新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新型高效光催化剂具双面功能[N];科技日报;2016年

2 黄欢 本报记者 李润文;南信大本科生发现光催化剂新材料[N];中国青年报;2015年

3 记者 吴长锋;固氮合成氨有了高效光催化剂[N];科技日报;2018年

4 虹影;日本开发降温新建材[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小雷;环保技术新宠——光催化剂[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记者 刘万生 通讯员 肖晔s,

本文编号:2602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02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