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端足类河蜾赢蜚的生活史及毒理敏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23:00
【摘要】: 端足类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对污染物质反应最敏感的底栖生物群落之一,对沉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耐受性较好,是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优选受试生物。河蜾赢蜚隶属于端足目钩虾亚目蜾赢蜚科蜾赢蜚属,做U型孔,栖息于潮间带软泥和泥沙底质,本文以其为实验生物,在实验室开展了多世代长期连续培养试验研究,并深入研究了f1和f2代的生活史、f1至f4代毒理敏感性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重金属对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通过生物学实验研究,掌握了河蜾赢蜚f1和f2代的生活史。研究了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河蜾赢蜚的生活周期、繁殖周期,确定了河蜾赢蜚的存活率、存活时间、性比、产幼体数量、繁殖数量、繁殖次数等。研究结果表明:河蜾赢蜚f1和f2代,雌性最长存活时间分别为190d、170d,雄性分别为100d、120d,雄性最长存活时间仅为雌性的一半左右;生活周期平均为64d、58d;幼体阶段性比分别为1:0.76、1:0.75(雌性:雄性);雌性产幼体数量分别为13-28只幼体/雌体、11-27只幼体/雌体;雌性可连续繁殖5次;一生共产后代分别为64-149只幼体/雌体、81-127只幼体/雌体。 2.通过加标镉的海水毒性实验,掌握了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河蜾赢蜚不同世代不同发育阶段的毒理敏感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河蜾赢蜚不同世代f1、f2、f3和f4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为:f1到f2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逐渐增加,f2和f3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比较相近,而f4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又略有降低。f2和f3代个体适宜用于沉积物毒性检测中。河蜾赢蜚相同世代1、2和3周龄个体的毒理敏感性逐渐减弱,4周龄个体敏感性较3周龄要高,低于1和2周龄个体。结合生活史研究结果,建议在沉积物毒性检测中应选用2周龄个体。实验室培养个体的毒理敏感性与野生个体具有可比性。 3.通过10 d加标镉沉积物毒性实验,研究了实验室恒温培养的f1、f2、f3和f4各世代2周龄个体及野生的2周龄个体的毒理敏感性。结果表明:河蜾赢蜚不同世代个体在加标沉积物中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91.673、261.857、215.792、306.459mg·kg-1,野生个体在加标沉积物中的半致死浓度为514.927 mg·kg-1;在加标沉积物中各世代毒理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与加标海水毒性实验中所得结果是一致的。野生的2周龄个体的毒理敏感性低于实验室培养个体。 4.通过加标镉的海水毒性实验,研究了河蜾赢蜚生长、体内镉含量、抗氧化系统和脂质过氧化等在受镉胁迫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镉浓度升高,河蜾赢蜚死亡率增加,干重降低,存在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河蜾赢蜚体内镉含量随海水中镉浓度的递增而增长;SOD活性随时间增加呈降低的趋势,随镉浓度增加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MDA含量随时间增加、随镉浓度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MT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干重和MT含量适宜作为毒性检测的终点指标。 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河蜾赢蜚生活周期较短,易于实验室培养。实验室培养种群同野生一样,能准确反应沾污沉积物毒性。河蜾赢蜚是较理想的沉积物毒性检测的受试生物。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该受试生物大量培养和广泛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工作向业务化方向迈进的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名江,颜天;中国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2 秦松,林光恒;化学诱变剂在实验海洋食物链中的流动以及遗传毒性的检测——镉在褐指藻→中国对虾→欧氏六线鱼实验食物链中的传递[J];海洋与湖沼;1993年05期

3 闫启仑,韩明辅,陈红星,闫吉成,贾树林;辽宁沿岸海洋底栖钩虾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4 谭树华;邓先余;蒋文明;贺凤丽;;高浓度铬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吴众望,潘鲁青;重金属离子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脏MT含量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5年05期

6 叶属峰,陆健健;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MTs)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J];生物多样性;2000年03期

7 闫启仑,陈红星,韩明辅,闫吉成,贾树林;温度对海洋底栖端足类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菊英;海洋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陈荣;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D];厦门大学;2001年

3 陈细香;重金属污染对可口革囊星虫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7年

4 柏世军;水环境镉对罗非鱼的毒性作用和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8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08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