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04:17
【摘要】:四氯乙烯(PCE)是一种广泛用于干洗和脱脂的有机溶剂,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关于PCE的处理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处理方法。生物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是一种较经济的污染处理措施。PCE只能在厌氧条件下发生共代谢降解,本文主要对较弱的还原环境,包括硫酸盐还原、铁还原、反硝化、混和电子受体和天然地下水环境的PCE脱氯性能进行研究。 本实验采用的是室内培养微生物的方式,当系统中的微生物活性较高时,以醋酸为共代谢基质,进行驯化实验,为了消除地下水中硝酸根和硫酸根的干扰,同时以实验配水和天然地下水为基础培养液,加入相应的电子受体营造不同的还原环境。 当所营造的还原环境已经形成,而且微生物可以适应浓度为120.0μg/L的PCE之后,对PCE在不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铁还原环境比天然地下水环境的PCE脱氯效果要好,到实验的第13天,去除率分别为90.00%以上和84.71%。在这两个环境中,可以使PCE很快转化为三氯乙烯(TCE),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二氯乙烯(DCEs)。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拟合,PCE的降解和TCE的产生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在混和电子受体环境、硫酸盐还原环境和反硝化环境,PCE的去除率主要都以挥发为主,降解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最终的降解产物只有TCE。根据实验第13天PCE的去除率来衡量其它各个环境的PCE降解性能,反硝化环境PCE的降解能力最差;混和电子受体环境次之;硫酸盐还原环境最好。相比较而言,硫酸盐初始浓度低的微环境比硫酸盐初始浓度高的微环境,PCE的降解效果好一些。 在以实验配水营造的铁还原环境PCE的降解性能最好,选择该环境作PCE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CE在脱氯过程中受温度、pH值、电子受体的影响。温度为20℃时脱氯能力较强,半衰期为2.78天,温度为12℃时PCE仍可以脱氯,半衰期为6.45天;到实验结束时,初始pH值在6.00~8.00之间的微环境,PCE的去除率达到90.00%以上;pH值在5.00左右,铁还原作用较强烈,产生的Fe(Ⅱ)浓度为67.71mg/L,PCE的去除率为34.52%;而当pH值9.00时,铁还原作用不明显,产生的Fe(Ⅱ)浓度为4.52mg/L,而且PCE的去除率不足20.00%。加入硝酸盐和硫酸盐后,会使PCE的脱氯受到抑制,而且抑制作用与加入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浓度成正比。实验结束时,未加N__3~-的微环境中,PCE的反应速率常数是NO_3~-浓度为500.0mg/L的环境中的5.12倍;未加入SO_4~(2-)的微环境中,PCE去除率达到了100.0%,而在SO_4~(2-)初始浓度为100.0mg/L的微环境中,PCE的去除率仅为47.79%。
【图文】:

菌落形态,优势菌种,微生物,短杆


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采用肉汤平板分离并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得到三种具有不同菌落形态的微生物,见图3一sa。肉汤培养基上总菌数大于1护m/L。(a)浅黄色大菌落d(>3~),平贴培养基生长,G一,,菌体短杆和近球菌(0.30~0.50xl.00~2.00林m);(b)浅黄色半透明小菌落(d<2.oomm);G’,菌体短杆o.soxl.oo~2.00林m;(e)透明小菌落(d<2.00nun);G一,菌体短杆和小球菌0.5oxl.00林m。采用PDA平板分离并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得到具有不同菌落形态的两种微生物,见图3一sb。PDA培养基上总菌数大于l护m/L。(a)黄色大菌落(d>3.00mm),有黄绿色晕圈,G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1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烨;刘菲;史敬华;刘石;;以醋酸为共代谢基质时四氯乙烯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2 潘懋;;四氯乙烯稳定性研究[J];氯碱工业;1986年03期

3 苏玉光;;我国四氯乙烯市场急待开发[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7年03期

4 王南妮,区桂萼;空气中四氯乙烯测定方法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4年02期

5 张荣!243011,张金涛!243011;干洗场所空气中TCE、PCE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6 米生权;魏涛;;四氯乙烯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7 刘玉林;;干洗剂四氯乙烯含量的测定方法[J];云南化工;1986年04期

8 ;大型四氯乙烯的生产计划[J];化工时刊;2011年03期

9 ;四氯乙烯售前服务调研报告[J];中国氯碱;1987年09期

10 ;四氯乙烯[J];洗净技术;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计成;马秋刚;赵丽红;关舒;雷元培;;分泌霉菌毒素降解酶菌的筛选与解毒作用的研究[A];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陈怡君;毋峗;高士祥;;白腐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对多溴联苯醚的降解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武承林;马如江;安英丽;贺欢;高红军;史林启;;具有可调通道复合胶束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王厦;冯晓西;项吴定;;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朱罗毅;包华;Petr Saha;Nabanita Saha;;聚乳酸/聚酯扩链共聚物的合成和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颖;伍丹丹;彭园;;土地法处理钻井废弃泥浆生物降解环境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刘宝富 ;勇俊宝;赵淑梅;;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8 王银善;陈宝梁;;白腐真菌对水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吸附与生物降解[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陈建军;何月秋;祖艳群;李元;;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与植物修复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集体;杜翠红;黄丽萍;董晓丽;严滨;;染料生物降解基因工程菌研究进展[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明;秸秆生物降解技术[N];朝阳日报;2008年

2 ;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全面使用[N];消费日报;2008年

3 滕立军 王高升 曹敏 郭玉花 计宏伟 邵文泉;淀粉-聚乙烯[N];中国包装报;2005年

4 夏璐怡;新型纸电池:可随意弯曲能生物降解[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苏小芳 李敬华;生物降解PVA膜填补国内空白[N];福建日报;2010年

6 钱兰;中科金龙实现二氧化碳制塑产业化[N];泰州日报;2008年

7 大龙;全球第一款玉米塑料瓶装水上市[N];中国包装报;2007年

8 ;生物降解的植物纤维包装材料及其制法[N];中国包装报;2005年

9 京都;生物降解食品包装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4年

10 周统建;农林废弃物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烨;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梁泉峰;生物降解菌株Delftia tsuruhatensis AD9中染色体编码的苯胺代谢基因簇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李玉瑛;土—水系统石油污染物挥发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刘红玉;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植物的损伤及生物降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5 梁生康;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石成春;有机磷农药曲霉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7 夏文香;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毛丽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堆肥修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张洪波;Liotta生物瓣膜对体内环境适应性的相关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隋红;生物通风和共代谢生物通风去除有机污染物及数学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峰;生物转盘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2 周燕洁;高效复合菌降解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任春艳;产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许超男;己酰化壳聚糖的合成及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肖华花;二苯胺基二硫代磷酸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6 李伟波;降解胺苯磺隆真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7 杨峰田;地下水、土环境硝基苯生物降解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郑晓宁;阿特拉津降解菌ADX10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黄巍;胺苯磺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兆;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降解2,4-二氯酚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8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08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