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及大气气溶胶的探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8:46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大气边界层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目前用于边界层研究的各种方法以及用激光雷达研究边界层的状况;二是研制机载激光雷达的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机载激光雷达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为本人所做的研究工作,包含四块内容。 (一)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 通过大气回波信号和信噪比的模拟计算,确定了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主要技术参数;在详细叙述和探讨了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总体结构和各单元结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的同时,总结了在系统研制中使用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该激光雷达探测性能的评估测定和青岛地区大气探测实验,表明研制的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工作正常,满足预先设定的探测指标。 (二)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的机载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实验。 研制的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装载在CMS-3807飞机上,于2005年11月7日至11日期间在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上空进行了两次飞行探测。此次实验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验证研制该机载激光雷达所采用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是合适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切实可行;二是为即将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航空遥感系统》中承担研制的机载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作技术上的储备。同时获得了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的二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下垫面、地形、地面气象要素、天气过程等对大气气溶胶分布及边界层结构产生的影响。 (三)气象激光雷达的城市边界层探测 “城市边界层联合观测实验”项目于2005年7月17日至7月31日和2006年2月18日至3月6日两次在南京进行了夏、冬季节城市边界层联合观测实验。本文通过分析实验期间气象激光雷达的探测数据,得到了南京市区夏、冬两季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特征及它们的差异。对城市、郊区边界层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发现市区和郊区边界层日变化特征也有所差别;同时结合无电线探空仪和大气辐射探测数据,初步分析了云对城市边界层及夹卷层的反馈作用。 (四)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小波去噪 结合可移动式双波长米散射激光雷达探测的回波信号,分析讨论了使用小波变换进行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去噪时小波基和尺度函数的选择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实例分析证明小波变换是进行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去噪的有效方法。
【图文】:

大气对流,边界层,干空气,位温


大气对流边界层一般是在日出以后一小时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的,中午达到最厚。根据边界层的湍流结构特征,从地面向上依次分为近地面层、对流混合层、夹卷层和稳定层。图1.2给出了大气对流边界层内的平均风速U、平均位温0和浮力通量B沿高度的变化廓线。图中:为相对于100伽mb的测量点高度(m)。位温O和温度的关系式为。=:(缨)会,式中:为温度(二),,气压、mb),*。为干空气气体常数(=287.04J.K一,·心一,),C,为定压下的干空气比热(=1004.67J.kg一‘·K一,)。对_、一一~RJ寸漫至气,一二0.2吕6。C,浮力通量。二甸。)石可(m,.s“),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氏

辐射强迫,气候系统,大气成分,全球


急剧增加的人为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对太阳辐射的以及作为凝结核参与云的形成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阳辐射的散射和对地球表面向上热辐射的吸收会改变地球表面和量。它对大气热通量垂直廓线的修正影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云直廓线的影响强烈地依赖于云的高度,而在多层云的情况下还依特征.由此可见,大气气溶胶和云是两个影响大气环境和气候的cherandLob叮an,1995;Boucherand八刀derson,1995;Tegenan从全球气温升高、冰山消融和海面上升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气变,但对这改变背后的过程与机制至今尚不是十分清楚。其主要原大气气溶胶和云光学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资料,这可以从图2.1气成分变化引起的气候系统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及认识度窥见一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83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长志;马卫东;朱春节;段毅;谢雪松;张小玲;郭春生;李志国;;电源模块中关键器件可靠性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敏娟;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及大气气溶胶的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旭;斜坡法制备半固态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0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0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