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1:25
【摘要】: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膨胀的过程,自然水体中所受纳的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几乎全部富营养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的湖泊往往是其分布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近年来富营养化所引起的蓝藻暴发事件在这些水源地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上升,威胁到饮用水供应安全,导致附近水厂被迫关停,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上海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和长江河口地区,从1985年起承担饮用水供应的淀山湖开始了蓝藻暴发的历程,而长江口地区新建的水库性水源地在蓝藻易发季节亦在局部地区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如何控制蓝藻暴发成为上海城市饮用水源地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论文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长江口水源地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以及管理学的理论和手段,在对水源地水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拟实验与野外生态调查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上海城市饮用水源地蓝藻暴发的问题:对于已经出现蓝藻暴发的开放型水源地,按照“成因分析-评估-修复与应急响应”的思路,探索基于蓝藻暴发的水源地控制管理对策;对于存在潜在暴发风险的水库型水源地,采用“野外调查-模拟-预警和防控结合”的研究路线,探索水源地预警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对暴发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地区城市水源地控制蓝藻暴发的控制管理体系。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水源地水质不断下降是上海市水源地重心转移的内在推动力。21世纪初上海饮用水源地正在经历三个主要变化:供水规模将由上世纪末的9.51×106m3/d逐步扩大至1.72×107m3/d;饮用水取水重心逐步从黄浦江转移至的长江口;城市主要的供水模式将由开放型水源地供水向水库型水源地供水模式过渡。对水源地水质分析的结果显示,水质变化的共性问题表现为氮、磷营养盐持续升高,水质不断下降,分散型内河取水口的水质劣于集中式水源地取水口,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水质劣于长江口水库水质,由此可见长江口水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上海优质饮用水的供给量。然而,水资源供给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矛盾得以解决,陈行水库在夏季高温天气中局部会出现蓝藻暴发,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预防及控制蓝藻暴发都将成为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管理的重点。 2.淀山湖蓝藻暴发是营养盐总量增加、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特殊的水文、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淀山湖目前氮、磷营养盐的净输入量分别由1985年的220.2 t/a、6.0 t/a上升至2009年的3026.5 t/a、39.3 t/a,造成净输入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上游来水的水量及营养盐浓度均大幅度增加,湖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经无法承受,尽管出湖区域的水质较好,仍有大量的营养盐滞留在水体里;淀山湖底泥较薄,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高等水生植物大面积的消失几乎瓦解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此同时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过大而下降,在淀山湖营养盐条件充足的环境下,缺少竞争压力的浮游植物逐年成为影响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因素,其中蓝藻凭借特殊的生理机能逐渐成为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 营养盐负荷增加仅仅是蓝藻暴发的充分条件之一,淀山湖蓝藻暴发的时间及地点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他环境条件才是诱发蓝藻暴发的关键因素。通过对2007-2009年蓝藻暴发事件的分析,特别是对暴发时间、暴发区域(MODIS数据分析)以及暴发期内水文、气象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淀山湖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上海地区夏季温度普遍较高,蓝藻的增殖速率加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生物量;黄浦江涨潮的顶托作用以及太浦河下泄量增加带来的壅水作用,延长了淀山湖水力停留期,为蓝藻增殖提供了稳定的水文条件;蓝藻特有的浮力调节机制使其能够在低气压环境中上浮至水体表面,继而在低风速条件下聚集,最终形成暴发。 蓝藻暴发是对水体营养盐过剩的一种自然反馈机制,不仅存在于淀山湖,长江中下游地区富营养化严重的浅水湖泊里已经成为常见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本身能够减少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但由于淀山湖面积较大,蓝藻不易收集捕捞,逐渐形成了困扰饮用水源地取水的主要因素,控制蓝藻暴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恢复湖泊原来的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延长营养盐循环的过程等。 3.青草沙水库全面暴发蓝藻的可能性较低,但局部滞水区仍存在暴发的可能。长江口整体水质较好,陆源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小,但氮、磷浓度偏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已经逼近超标的临界值。在青草沙水库修建期内,长江原水氮、磷浓度下降,并且无机态的氮、磷比例较少,结合生态调查的结果,可以认为于水力停留期增加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增长,消耗部分营养盐,另一部分则可能沉积进入库区底部的泥沙中。 青草沙库区内高等植物分布面积较广但种类单一,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有可能出现生物量下降的现象。浮游植物的总量及种类均低于淀山湖,并且随水温变化而增加在8月份达到生长高峰,在群落结构上已经完全转化为淡水水库型,以绿藻为主。水库的蓝藻种类与淀山湖不同,以颤藻属、鱼腥藻属等固氮型为主,生物量同样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8月份水温升至顶点时在部分区域成为生物量最高的种类。蓝藻主要分布在水深较浅的库首及青草沙两侧,8月份在取水口附近测到较高的生物量,并且由于水库比热容较大导致水温下降速度较缓,蓝藻高生物量的状态可以维持到10月份,未来可能对水库供水产生不利因素。 由于青草沙原水中营养盐浓度较低,蓝藻的倍增时间被拉长至20 d左右,甚至低于绿藻门的倍增时间,从根本限制了蓝藻生物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的可能。水温达到24℃时蓝藻生长最好,因此野外生物增加可以从5、6月份即开始,而光照对于蓝藻的影响并不明显,仅当水文条件被改变时,特别是水流速度加快时,蓝藻的生长受限制开始下降,10d左右在营养盐供给不够的前提下有可能分解、沉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水库这种半自然水体而言,水力调度有可能成为水库蓝藻暴发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青草沙水库由于处在较低的营养盐水平,现有低营养状态下,以及氮磷限制、水力条件变化、水流速度增加、停留期缩短等影响,青草沙水库最长21天的连续停留时间内暴发蓝藻的可能性比较小,并且咸潮入侵的时间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阶段,延长停留期对于藻类生长而言无促进影响。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库区面积较大、水文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底泥释放营养盐的影响,在部分滞水区以现在的营养盐状况,若遇到小范围内水力停留时间较长的状况,仍有可能形成大量浮游植物的累积。 4.基于蓝藻暴发的上海城市水源地管理应充分考虑水源地类型、营养盐现状、水文特点以及历史暴发情况等,建立目标相同但控制措施有区别的管理体系。淀山湖蓝藻暴发概率高,管理体系应包含暴发后应急响应与控藻措施等两部分:基于时间特征指数的蓝藻暴发评估体系为淀山湖蓝藻暴发的预测提供了快速判断的准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拦藻、纳藻以及生物除藻的一系列应急控藻措施,来能够保障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但这些应急措施从根本上无法解决营养盐浓度过高的核心问题,因而需要采用改造湖滨带、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控制对策,根据淀山湖湖区特性建立从近岸带到湖中心、从先锋种到建群种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青草沙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状况均比较好,蓝藻暴发概率较低,但这种半自然的水源地在不利水文气象条件下亦存在暴发的可能性。水库基于蓝藻暴发控制的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及防控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制定完备的蓝藻暴发预警方案,采用巩固水生植被、源头削减负荷、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预控技术合理的调控,减小水库型水源地蓝藻暴发的概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24
本文编号:2617846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羽,张勇,杨凯;基于时间特征指数的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评估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5期
2 顾亮;张玉超;钱新;钱瑜;;太湖水域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反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3 郑小燕;王丽卿;盖建军;季高华;范志锋;张瑞雷;;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J];动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4 沈焕庭,茅志昌,顾玉亮;东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咸水入侵影响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6 程济生;上海21世纪的供水水源[J];城市公用事业;1995年05期
7 程济生;黄浦江和长江水源的保护[J];城市公用事业;1997年06期
8 王国峰,乐勤;长江口北支盐水入侵对陈行水库取水口的影响[J];城市公用事业;2003年04期
9 顾玉亮,乐勤;长江口陈行水源地盐水入侵分析及预报[J];城市公用事业;2004年02期
10 尹华;昌镜伟;章光新;孙晓梅;;新立城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欢;基于遥感的水质监测与时空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羽;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7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