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氨法脱硫气溶胶的电捕集特征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4:52
【摘要】:我国燃料构成以燃煤为主,煤燃烧约占总能源消耗的80%,因此煤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今,对于工业烟气硫氧化物的脱除,湿法脱硫工艺占世界脱硫总装机容量的85%左右,其中氨法脱硫因效率高、无二次污染、适合高硫燃煤等优点,得到了环保相关部门的政策鼓励,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但氨法脱硫过程中形成大量硫铵气溶胶粒子,粒径集中在2.5μm以下,现有的环保设备难以有效去除,造成严重的气拖尾现象。本文通过自主建造的单通道、单电场电除尘实验平台对模拟硫铵气溶胶进行电捕集特征实验研究,通过改变电场电压、放电极类型、电场风速和颗粒物浓度,依托ELPI(电称低压冲击仪)在线采样检测分析微细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浓度,计算颗粒物有效驱进速度分析硫铵气溶胶的分级脱除效率,通过测量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荷电量研究硫铵气溶胶的荷电特性,为电除尘器高效脱除硫铵气溶胶及其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对于有效控制工业烟气微细粒子的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升高电压,硫铵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分级脱除效率增大;25kV时线板间的电场强度不足以使超细颗粒物发生定向运动;50kV时PM01质量浓度脱除效率达到41.3%,数量浓度43.5%;中位径为0.756μm颗粒物表现出更大的脱除效率,质量浓度脱除效率59.8%,数量浓度脱除效率66.3%。(2)改变放电极类型对1μm以上粒径段颗粒物数量脱除效率没有明显影响,0.1μm以下的超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变化明显,脱除效率最好的双角钢线41.3%比锯齿线35.9%高达5.4%。(3)改变电场风速对PM10数量浓度的影响比质量浓度大,风速1.0m/s,电压50kV时,PM10数量浓度脱除效率44.24%,质量浓度脱除效率62.23%。(4)颗粒荷电量随粒径增大而增大,25kV时最大粒径单颗粒荷电量不到2e;40kV时,1μm以上粒径段颗粒物已完全荷电,中位径为7.284μm颗粒物荷电量达到73e;50kV时0.1μm以下粒径段超细颗粒物总荷电量为8e;中位径0.756μm颗粒物荷电量达到18e。(5)电场风速的改变对PM1荷电量影响很小,1μm颗粒物荷电量随风速的增大逐渐减小,中位径为7.284μm颗粒物,风速1.0m/s时单颗粒平均荷电量值为67 63e,002m/s时增加到78.48e。
【图文】:

交叉流,技术流程,气液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硫铵气溶胶排放问题。姜业正等[32]在建燃煤试验平台,通过给脱硫后烟气混入湿空气来建立过饱和水汽环境使生凝并长大,结果表明脱硫净烟气与湿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差的增大表现出和度和可凝结水汽量的随之增加;脱硫净烟气温度的增大和水汽添加量带增加都可以促进气溶胶微粒脱除效率的增大。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氨法脱硫生成的硫铵气溶胶可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下发结长大,短时间内细颗粒物粒径可以增大 3~5 倍,亚微米级颗粒物迅速长尘液滴,另外亲水性无机盐气溶胶更容易发生潮解使其形成粒度更大的溶液的含尘液滴可被脱硫塔顶端的高效除雾器捕集。但蒸汽相变脱除气溶胶工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常规除雾器很难对其有效脱除,且建立过饱和水汽环境烟气流速、烟气性质等多因素有关,过饱和水汽环境稳定性差。且有鲍静静,虽然蒸汽相变技术可使细颗粒物数量浓度大幅度减少,微细颗粒物数106/cm3明显降低至 5×106/cm3左右,质量浓度也可由 80mg/m3降至 20mg/m3愈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蒸汽相变脱除气溶胶工艺还不足以工业化使用2 气液交叉流技术脱除硫铵气溶胶

分体式,除尘技术


1 绪论电凝并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微细颗粒物凝并长大进而脱除的有效途径,有着广泛的用前景,但由于微细颗粒物的微观性和复杂性,目前还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遍应用于工业烟气微细颗粒物的处理。1.3.5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技术是基于干式静电除尘与布袋除尘两种成熟的技术理论而提出的种新型复合除尘技术,,其优点也是结合了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高、受外因素影响小和运行负荷小。当前工业发展所用的两种主要工艺:电袋分体式,即前电后串联式和前电后袋合成式 COHPAC 如图 1-2 所示;电袋一体式,即混合式电袋电袋除器如图 1-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章鹏;皮义群;王丽;张隐奇;吉元;严铮m8;韩晓东;;二次雾霾气溶胶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学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2017年05期

2 陈小明;刘迎云;刘泽华;刘飞;;室内生物气溶胶颗粒行为特性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年05期

3 丁珏;李家骅;翁培奋;;浓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的输运和转化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念平;付峥嵘;;气溶胶颗粒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陈丽卿;张伟;;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特性[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6 黄书华;刘建国;刘文清;陆亦怀;陆钒;伍德侠;董云升;江宇;张玉钧;;夏季高湿度条件下北京市气溶胶颗粒物粒谱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7 张晓凤;戴亚;徐铭熙;梁臻盛;;卷烟烟气气溶胶颗粒实时观测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7年06期

8 叶汝求,王家贞,任宇征;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法研究沈阳地区气溶胶颗粒的特性[J];环境化学;1987年02期

9 张亿先;康智强;冯国会;樊宏博;杨雪;;会议室人体飞沫气溶胶颗粒运动规律的数值分析[J];节能;2015年08期

10 柴同杰,侯彦平;畜舍气溶胶颗粒直径的空气动力学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夏健;;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C];2016年

2 李家骅;丁珏;翁培奋;刘丽颖;;雾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薛华欣;;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丽卿;张伟;;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特性[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封秋娟;牛生杰;李培仁;杨俊梅;申东东;李义宇;;山西夏季气溶胶散射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8年

6 刘畅;刘永春;马庆鑫;马金珠;贺泓;楚碧武;李俊华;郝吉明;;矿质气溶胶颗粒的在线制备及其在烟雾箱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赵普生;;京津冀区域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及吸湿性研究[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8 毕磊;唐笑运;王争;林武绍;;自然源气溶胶光散射建模的自由度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7年

9 邹琳;罗凝谊;段志萍;;南昌一次持续雾霾天气成因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10 ;城市区域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排放源及验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于立生;禁放烟花爆竹 过个轻松愉悦幸福年[N];深圳特区报;2017年

2 记者 王怡;科学释疑北京“APEC蓝”关键因素[N];科技日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吴越;监测雾和霾,我们靠什么[N];中国气象报;2014年

4 孙侠;“霾”天气越来越多,危害到底有多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高校“捕手”最早对PM2.5展开追踪[N];文汇报;2013年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王先良 叶丹;雾霾有害健康 受伤的不仅是肺[N];健康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时;中国东部城市群对夏季天气气候的影响机理[D];南京大学;2016年

2 谭敏;污染条件下气溶胶和水汽时空分布探测和数据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范晓龙;新型H/V/R-TDMA的设计搭建及其对碳质气溶胶物理性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庄婧雯;基于中纬度激光雷达和CALIPSO的纳布罗火山气溶胶的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5 韩锋;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6 迟茜元;华北地区臭氧与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与形成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高星星;中国典型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18年

8 彭艳;关中盆地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7年

9 梁霆浩;海盐气溶胶在海岸大气边界层中运动规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冯昭华;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璞;氨法脱硫气溶胶的电捕集特征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朱欢欢;基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的云南地区气溶胶特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3 袁琳;喷洒产生的细菌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4 胡思乐;黑碳气溶胶作为冰核对华北平原地区积云发展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8年

5 朱琴;不同粒径烟气气溶胶中主要吃味成分的分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6 郭晓天;用于纳米颗粒物传输的毛细管进样接口[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孙佳星;气溶胶单颗粒的混合结构及其对颗粒物吸湿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年

8 王文鹏;关中地区雾霾天期间气溶胶的时空演变分析[D];西北大学;2018年

9 侯灿;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霾层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0 康晖;长三角典型站点冬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垂直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8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8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