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中技术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及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6:07
【摘要】:历经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突出,特别是空气污染已成为我国迈向现代文明的突出短板,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新的历史地位,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目前,总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会继续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由此,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是绿色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战略支撑。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技术进步整体上是否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明朗。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分为生产性技术进步与清洁技术进步,只有后者才有利于节能环保。本文正是基于上述两个重要背景展开研究的。具体而言,本论文拟从技术创新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与提高能源效率的视角,研究绿色技术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政策。本论文的贡献在于:(1)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省级数据,本文首次搜集了城市层面的专利数据来表征国内自主创新。由于PM_(2.5)历年年度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使用卫星栅格数据解析出城市层面的2003-2012年历史数据,并将其与2013-2015年的年度统计数据结合起来,构建了2003-2015年的PM_(2.5)浓度年度数据。基于以上数据与现有经济理论,论文的第3章系统地研究了自主创新、国外技术引进以及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分别对环境污染(SO_2与PM_(2.5))的影响,考虑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运用空间动态GMM模型考察了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2)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第4章首先测算了能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层面的共同前沿生产率指数,以此作为绿色能源效率的代理变量,同时加总分析2004-2015年我国三大区域能源效率的演变。该部分研究的出发点在于,现有研究很少考虑到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可能因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投入水平等不同而不同。因此,该部分构建了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来研究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非线性关系。(3)鉴于第3章与第4章均是对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随后的两个章节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反事实模拟了绿色技术进步对环境改善可能的作用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第5章以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山西省为例,模拟了该省在绿色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SO_2减排目标对该地区的经济影响以及带来的协同效益,并给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政策选择。第6章则基于2015年我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上作出的2030年碳强度降低60-65%目标的承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考虑了“十三五”最新规划以及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模拟了诱导型技术变迁下实现该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及政策选择。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在于:(1)在城市间显著存在着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不同,大多数城市呈现出“高高”和“低低”聚集的分布特征。对于SO_2,国内自主创新并没有降低SO_2排放,而提高技术引进水平与国内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抑制SO_2,还印证了我国存在SO_2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位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换言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SO_2排放将不断下降。另外,自主创新与SO_2污染也存在倒U型关系。空间回归结果显示,某一地区的SO_2减排受到相邻地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正向溢出影响。相比而言,国内自主研发显著地抑制了PM_(2.5)污染,而技术引进水平与国内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利于降低PM_(2.5),存在自主创新对PM_(2.5)污染的N型曲线,研究显示,如果不采用治理PM_(2.5)污染的政策,PM_(2.5)浓度还会继续提高。空间回归结果还表明,某一地区的PM_(2.5)浓度下降受到相邻地区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即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因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而不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主研发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但技术引进不利于能效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自主研发会抑制能源效率,技术引进对能源效率的抑制效应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所降低。(3)关于山西省在绿色技术进步下SO_2污染减排的CGE模拟结果表明,单独的绿色技术进步并不足以实现减排目标,还会导致能源反弹现象,因此需要辅之以环境税工具,例如,要实现该地区30%的SO_2减排目标,在2017年与2030年的硫税税率需要分别达到6278.07元/吨和17442.36元/吨。总体而言,实现SO_2减排目标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大,在绿色技术进步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情景下,SO_2污染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这隐含着长期来看,以市场机制治理大气污染减排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有利于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绿色技术进步是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手段。(4)通过征收碳税与绿色低碳技术进步的政策组合能够实现2015年提出的我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60-65%的目标。然而,实现该目标会大幅降低煤炭和石油部门的产出、就业水平,但实现该目标有利于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业、建筑业以及重工业的发展。从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来看,短期的边际减排成本高于长期。我国碳排放的长期边际成本介于200-250元之间。通过不同技术进步类型的结果对比,研究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缓解碳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内生技术进步以免高估实现2030年碳强度控制目标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技术进步如何从节能减排的视角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提高绿色研发投入比重,提升绿色技术的研发能力;(2)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提升技术引进准入门槛;(3)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开征环境税;(5)强化生态环保意识,转变居民消费方式。
【图文】:
图 1-1 我国 1980-2016 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根据发电煤耗法计算)图 1-2 1980-2016 年我国 GDP 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走势(%)由此来看,鉴于我国当前的能源禀赋约束趋紧以及未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举措来减少
3图 1-2 1980-2016 年我国 GDP 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走势(%)由此来看,鉴于我国当前的能源禀赋约束趋紧以及未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举措来减少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能源浪费是推进能源有效节约的重要途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脱钩”。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增长同步上升,特别是日本,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冲击下,日本在保持能源利用效率年均增长 0.4%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严厉的能源节约政策以促进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尽管随后其工业增长仍旧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能源消耗速度却在持续下降。这表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7》,我国的能源强度自 2005 年(0.276 koe/$2005p)至 2016 年(0.179 koe/$2005p),下降了 35.14%。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321;F124.3
本文编号:2622433
【图文】:
图 1-1 我国 1980-2016 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根据发电煤耗法计算)图 1-2 1980-2016 年我国 GDP 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走势(%)由此来看,鉴于我国当前的能源禀赋约束趋紧以及未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举措来减少
3图 1-2 1980-2016 年我国 GDP 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走势(%)由此来看,鉴于我国当前的能源禀赋约束趋紧以及未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举措来减少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能源浪费是推进能源有效节约的重要途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脱钩”。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增长同步上升,特别是日本,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冲击下,日本在保持能源利用效率年均增长 0.4%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严厉的能源节约政策以促进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尽管随后其工业增长仍旧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能源消耗速度却在持续下降。这表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7》,我国的能源强度自 2005 年(0.276 koe/$2005p)至 2016 年(0.179 koe/$2005p),下降了 35.14%。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321;F124.3
本文编号:2622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