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
发布时间:2020-04-11 04:48
【摘要】:随着国外罗斯金研究从20世纪以来转向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有机组成部分的生态批评开始进入罗斯金研究者的视线。客观地说,在生态批评史上,罗斯金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环境敏感度以及他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然而,除去罗斯金研究者的关注外,罗斯金字里行间所体现的环境忧患意识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本文通过确立生态批评为视角,旨在指出罗斯金的环境思想贯穿于其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并与兴起于二十世纪的生态批评有众多契合点。罗斯金的环境意识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普遍存在的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忧虑和反思,同时也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批评传统增添了新的维度,即生态思考的维度。该维度一方面对普遍存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焦虑”做出了回应,一方面使“文化”一词在动态的嬗变中增加了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思考。因此,以罗斯金为代表的环境批评呼声在本质上是维多利亚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文化焦虑”的一部分。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罗斯金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陈述本选题以生态批评为研究视角的原因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同时,该部分旨在指出:处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有关环境的“焦虑”,以及如何向生态型社会转型的“焦虑”。因此,通过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状况”,该选题有可能帮助我们反思此时此地的中国状况——这正是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所在。 第一章旨在说明,罗斯金思想体系中的环境意识决不是“横空出世”的“焦虑”。恰恰相反,它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普遍存在的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忧虑和发思。同时,本章指出,与上述普遍存在的“焦虑”不同,罗斯金对“环境”的讨论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而且涵盖城市环境。因此,罗斯金对“环境”的讨论更具有全面性,更符合当下生态批评对“环境”一词的理解,也因此更具有现代性和现实意义。该章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章旨在说明,罗斯金思想体系中的自然情结和环境意识来自其生活经历,并着重阐述了其生命后半期的环境实践。本章与第一章节共同说明了以下事实:罗斯金环境思想的形成是时代历史与个人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章以古典“如画”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了罗斯金艺术批评背后的环境思想。罗斯金认为,“如画”美学掩盖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环境真实”和道德真实,是人与自然“分离”的产物,是不自然的、反文化的。因此,他号召艺术家“回到风景本身”,并在自然的返“魅”之旅中实现人类对所处环境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同时,该章还指出,罗斯金艺术思想中的环境焦虑实际上是对19世纪英国“不自然”的“反文化现象”的焦虑。 第四章从罗斯金的环境敏感度入手,指出这种敏感度促使其将艺术关怀扩大为社会关怀。因此,在罗斯金的社会批评中,他希望从环境问题的角度来讨论人对城市化进程的种种不适与不安。事实上,在他看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环境“无序”恰恰反映了文化的“无序”。因此,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必须从“财富观”入手,改变英国社会的经济运作模式,因为“财病”正是导致上述文化“无序”的罪魁祸首。该章与第三章呼应,试图指出:蕴藏在罗斯金社会批评中的环境焦虑始终内在于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是文化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语”部分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在艺术批评领域,还是在社会批评领域,罗斯金都将其对环境的讨论导向了对19世纪文化的讨论。文化的“不自然”和文化的“无序”都是他声讨与剖析的对象。因此,罗斯金的环境意识内在于他的文化观,是其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试图将罗斯金的环境思想放回到19世纪文化批评传统中来思考,指出罗斯金的环境思想与托马斯·卡莱尔、威廉·莫里斯关于环境的讨论一起为该时期的文化反思增添了新的维度,即生态思考的维度。该维度一方面对普遍存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焦虑”做出了回应,另一方面使“文化”一词在动态的嬗变中增加了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思考。因此,以罗斯金为代表的环境批评呼声在本质上是维多利亚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文化焦虑”的一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2
本文编号:262317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须明,凌继尧;从约翰·罗斯金的一次演讲观其艺术思想的现代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殷企平;;乌有乡的客人——解读《来自乌有乡的消息》[J];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3 周泽东;;论“如画性”与自然审美[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4 高继海;约翰·罗斯金的艺术批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01期
5 李冈原;英国城市病及其整治探析——兼谈英国城市化模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刘须明;;博克与罗斯金美学思想比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苏宏斌;;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8 毛刚;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罗斯金批评思想探论[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王柯平;;罗斯金论美的两种形态[J];美术观察;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623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