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芳香烃类化合物降解嗜盐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17:44
【摘要】:硝基苯和3,4-二氯苯胺作为典型的芳香烃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工业,如燃料、合成树脂、医药和农药的生产。此类化合物通过运输、化工业泄漏、化工废液排放和农药分解等方式进入环境。含有高盐的化工废液造成的污染尤为难以处理,从而成为当前全世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学位论文针对国内外嗜盐芳香烃类降解菌研究较少和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以常见的硝基苯(NB)、3,4-二氯苯胺(DCA)等芳香烃类化合物作为目标污染物,以重庆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和河南化工厂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源筛选降解嗜盐菌,尝试寻找更多的菌株源,解决嗜盐降解菌株难获得的难题。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以单因素分析嗜盐微生物降解特性,得出其降解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最适条件;通过二次线性回归法得出降解动力学方程,进一步分析高盐和其他化合物存在对降解率的影响。进而通过构建Myroides odoratmimus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复合菌群,加速高盐工业废水中芳香烃类混合化合物降解速度。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揭示高盐条件下嗜盐菌和菌群降解芳香烃化合物的规律,在应用上为解决嗜盐菌群对工业废水的降解修复提供思路。本学位论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高盐度芳香烃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在下列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富集培养筛选出2株嗜盐降解菌:1菌株Y6来自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为能以3,4-二氯苯胺为单一碳源和氮源的好氧革兰氏阳性菌,同时可以降解硝基苯;另1株菌株YX2来自化工厂的活性污泥,能降解硝基苯,为革兰氏阳性杆菌。通过它们与各自相近微生物物种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菌株Y6为拟香味菌株(M.odoratimimus),菌株YX2为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2)通过分析pH、温度和DCA浓度等因素表明,菌株Y6(M.odoratimimus)具有很好的降解的能力,降解高浓度DCA不需经过延长停滞期。菌株降解DCA符合 Andrews 方程(qmax=1.74 h-1,Ks=43.5 mg·L-1 和K=230.3 mg·L-1)。在 5%NaCl(w/w,%),菌株降解能力最强。在5%NaCl和初始浓度30、100和200 mg·L-1 DCA条件下,有100%、79%和37%的DCA可被菌株Y6降解。甚至在10%NaCl(w/w,%)、降解初始浓度为30、100和200 mg·L-1 DCA条件下,120 h后降解率为76.0%,52.3%和15.3%。此为首次关于菌株在高盐条件下降解DCA的研究,表明菌株Y6具有修复高盐DCA污水的潜力。(3)菌株Y6(M.odoratimimus)同时为耐盐硝基苯降解菌,菌株降解硝基苯途径为好氧部分还原途径。首次建立了盐浓度与化合物降解的动力学方程:Y=AiX2+BiX+Ci(Ai≈0.3,Bi≈0.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硝基苯含量,分析高盐条件下温度、pH、硝基苯初始浓度、接种量和共代谢物等因素对菌Y6降解硝基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最佳条件为:pH值为6、温度为28℃、接种量为D600=1和NaCl为7%。在最佳降解条件下,菌株在168 h内对100和200 mg·L-1硝基苯的降解率分别为97.5%和65.7%。添加葡萄糖、淀粉和丙三醇对硝基苯降解均有促进作用,加入800 mg·L-1葡萄糖,其降解率高达93.3%(168 h、200mg·L-1硝基苯)。菌株Y6可用于硝基苯高盐工业废水的生物修复,这是关于耐盐拟香味菌降解硝基首次报道。(4)菌株YX2(B.licheiformis)能以硝基苯为单一碳源和氮源进行代谢,但高浓度硝基苯对菌株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MSM体系,降解初始浓度为200mg·L-1硝基苯,72 h降解率只有33.1%。选择了 11类常见共代谢物对菌株降解硝基苯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共代谢物对菌株降解硝基苯影响不大,只有在LB体系中菌株YX2降解硝基苯能力最强。在硝基苯初始浓度分别为50、100、200和600 mg·L-1的条件下,菌株完全降解硝基苯分别需要36、36、72和156 h(LB体系)。研究其他苯类化合物共存时对硝基苯降解率影响的结果表明:在LB体系下,高浓度的苯、苯酚和苯胺对降解率的影响不大。初始浓度为500 mg·L-1的苯酚、苯胺和苯分别与初始浓度为200 mg·L-1硝基苯组成混合化合物,菌株YX2对硝基苯降解均大于99%(72 h);当硝基苯初始浓度高至500 mg·L-1,菌株对硝基苯的降解均大于80%(120h)。分析盐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在LB体系下,在硝基苯初始浓度分别为200 mg·L-1和600 mg·L-1和5%NaCl的条件下,菌株完全降解硝基苯需要72 h和168 h。NaCl浓度达到7%,菌株完全降解初始浓度为600 mg·L-1硝基苯需要192 h。结果表明菌株YX2是目前已报道的高盐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的硝基苯嗜盐菌。因此,菌株YX2对修复含有硝基苯的高盐工业废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研究2株菌株不同接种量组成的复合菌群对混合化合物(3,4一二氯苯胺和硝基苯)降解的能力。结果表明,当菌株Y6和菌株YX2接种量为6:4时,复合菌群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低盐浓度下,当菌株Y6和YX2接种量为6:4时,复合菌群对初始浓度为200 mg·L-1的硝基苯和初始浓度为30 mg·L-1的3,4-二氯苯胺降解分别达到98.9%和90.5%(72 h)。硝基苯和3,4-二氯苯胺初始浓度分别增加至600 mg·L-1和100 mg·L-1,120 h后降解率均大于70%。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最佳混合菌群依然显示较强的降解能力。在5%NaCl条件下,菌群完全降解初始浓度600 mgL-1硝基苯和100 mgL-1的3,4-二氯苯胺混合化合物需216 h。通过对嗜盐降解芳香烃类菌的新菌源的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表明嗜盐菌株YX2和Y6具有很好的修复含有芳香烃类的工业高盐废水的前景。
【图文】:

扫描电镜照片,菌落形态,扫描电镜照片,菌株


4-二氯苯胺降解嗜盐菌的筛选和特性研究逡逑HT逦1逡逑■逦A逡逑图2.邋3菌Y1的菌落形态和扫描电镜照片逡逑Fig.邋2.3邋Clone邋morphology邋of邋Y1邋and邋scanning邋electron邋micrograph邋of邋Y1逡逑菌株Y2采自重庆北碚农田土壤,此菌株在单菌落形成时分离获得,菌株为逡逑好氧菌株。Y2为淡黄色透明菌落形态,表面光泽,边缘絮状,菌落大小为3?4邋mm,逡逑易挑起;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球状,成团或单个生长,外有包衣装物,如图2.4逡逑所示。其降解率为22%,可作为发现新颖3,4-二氯苯胺降解菌的潜在资源。以后逡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嗜盐细菌中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和作用机理,逡逑为其应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逦?逡逑图2.邋4菌Y2的菌落形态和扫描电镜照片逡逑Fig.邋2.4邋Clone邋morphology邋of邋Y2邋and邋scanning邋electron邋micrograph邋of邋Y2逡逑菌株Y3采自重庆北碚农田土壤,此菌株是好氧细菌,生长初期单菌落时分逡逑离获得。菌株Y3为圆形的菌落形态,生长较为缓慢,金黄色,在阳光下表面有逡逑光泽

扫描电镜照片,菌落形态,扫描电镜照片,菌株


菌株Y2采自重庆北碚农田土壤,此菌株在单菌落形成时分离获得,菌株为逡逑好氧菌株。Y2为淡黄色透明菌落形态,表面光泽,边缘絮状,菌落大小为3?4邋mm,逡逑易挑起;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球状,成团或单个生长,外有包衣装物,如图2.4逡逑所示。其降解率为22%,可作为发现新颖3,4-二氯苯胺降解菌的潜在资源。以后逡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嗜盐细菌中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和作用机理,逡逑为其应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逦?逡逑图2.邋4菌Y2的菌落形态和扫描电镜照片逡逑Fig.邋2.4邋Clone邋morphology邋of邋Y2邋and邋scanning邋electron邋micrograph邋of邋Y2逡逑菌株Y3采自重庆北碚农田土壤,此菌株是好氧细菌,生长初期单菌落时分逡逑离获得。菌株Y3为圆形的菌落形态,生长较为缓慢,金黄色,在阳光下表面有逡逑光泽,边缘整齐,中间微凸,菌落大小为4?5mm,,不易挑起;在电子显微镜下逡逑1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食物中毒菌——嗜盐菌系统研究[Ⅳ]——嗜盐菌生化特性的研究初步总结[J];卫生研究;1972年06期

2 刘秀华;李捍东;王刚;张波;李霁;;嗜盐菌降解三聚氯氰废水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王宇;迟乃玉;李兵;孙子羽;张庆芳;;腌制咸鱼中嗜盐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3期

4 曾驰;缪礼鸿;黄玉屏;陈向东;沈萍;;嗜盐古生菌产嗜盐菌素情况的筛查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韩秋菊;宋旺官;;一株中度嗜盐菌的分类鉴定[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4期

6 龙启福;朱德锐;韩睿;芦殿香;;嗜盐菌相溶物质合成与转运调节机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9期

7 张大凤;曾朝懿;车振明;向文良;唐洁;;泡菜厂高盐废水中嗜盐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调味品;2012年03期

8 周静,李正明,张文波;海产品中嗜盐菌的分离[J];动物检疫;1988年01期

9 刘安双,张朝阳;红色嗜盐菌优良菌株26-101的初步研究[J];海湖盐与化工;2000年02期

10 宁卓;张波;;嗜盐菌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苏盐科技;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文良;冯玮;郭建华;宋鹏;张驰;杨志荣;;四川大公古盐井中可培养中度嗜盐菌的初步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聂玉生;胡坤生;孙照勇;张兴康;;金属离子对嗜盐菌菌紫质光循环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许学伟;吴敏;;多元地域环境嗜盐菌资源利用[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杨礼富;张博;卢伟东;赵百锁;王磊;杨苏声;;革兰氏阳性中度嗜盐菌钠离子输出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特性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杨丹丹;黎乾;黄晶晶;陈敏;;岱山盐场可培养嗜盐菌的多样性及其产酶活性筛选[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许学伟;孟凡旭;吴敏;;特殊嗜盐菌资源对高盐榨菜污水治理的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粟静;王利兵;郑世学;;山西运城盐湖中度嗜盐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庆国;;嗜盐菌紫膜上的质子泵是如何定向输运质子的[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9 曲宝成;周集体;;土壤中C.I.Acid Red 14的联合生物修复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杨辉;范宝山;李小平;;河流的生物修复[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白常乐;远离嗜盐菌感染[N];健康报;2002年

2 记者 王t

本文编号:2625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5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