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夏季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21:45
【摘要】:近年来,随着沿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趋海化、经济趋海化形势日益加剧,近岸水体环境污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一种有效连接陆域、海域的管理措施,已成为近岸水体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进行近岸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 本文以中国北方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典型海湾—胶州湾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时间尺度、动力过程、不确定性等研究不足,在分析胶州湾水质及污染负荷现状基础上,从季节尺度、潮周期尺度研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针对夏季水动力过程、污染负荷的季节特征和潮过程的周期性特征,采用基于POM的三维漫滩水质模型与优化模型,计算了夏季和潮周期的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及其优化分配量,讨论了源强随机变化和响应系数场的不确定性,并借助情景分析、决策分析探讨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措施。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在对胶州湾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胶州湾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为全面了解胶州湾环境状态,根据2010年8月多船58小时同步观测资料,分析胶州湾夏季主要水质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夏季胶州湾DIN、PO_4-P、COD、SiO4-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41±17.07μmol L~(-1)、1.63±0.96μmol L~(-1)、1.36±0.15mg L~(-1)和9.01±3.88μmol L~(-1),NH4-N、NO3-N和NO_2-N所占DIN比例分别为45.6%、47.2%和7.16%,其中NO_3-N比例较历史平均结果明显偏高,观测前期由于降水过程引起的地面非点源径流输入是导致NO_3-N比例增大的主要原因,改变了营养盐结构;各类水质因子空间分布规律相似,表现为湾东北部为高值区、西北部为次高值区,并向湾中部和湾口呈递减趋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氮磷比约为19.28±2.02,夏季胶州湾富营养化指数E平均值为7.13,从北向南,从东北、西北向湾中心,呈现富营养—中度营养—贫营养过渡,胶州湾总体呈现轻度磷限制。根据文献资料等,总结胶州湾陆源污染物输入的主要方式是河流输入,其次是污水处理厂输入。并估算了八大排污单元主要污染物的夏季入海通量。 2、在对胶州湾水质及污染负荷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耦合水动力模型的水质模块,数值模拟了胶州湾夏季余流特征和水质因子分布特征。水动力模型基于POM建立,综合考虑风、潮(M2、S2、O1、K1)、径流、斜压效应等过程,水质模块包含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10个生态变量。通过与同潮图、验潮站水位、典型观测站流速对比等手段验证了水动力模型的可靠性;通过生态变量的年内变化(年尺度)、平面分布(月尺度)以及与观测值(潮周期尺度)对比验证了水质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胶州湾余流特征,并通过与仅有潮过程的余流对比,证实了将多种水动力过程纳入夏季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的必要性。 3、利用已建立的水质模型,在选取水质控制点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响应系数场的线性规划方法,以排海污染物总量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海洋功能区划水质标准和排海通量非负为约束函数,计算出夏季胶州湾DIN、DIP、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848.1t、182.0t和35456.1t,并在各排污单元进行优化分配,其中团岛排污单元分配的容量最大。数值验证结果表明该分配方案合理,满足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进而,考虑排污单元的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差异,引入公平性,再次分配的DIN、DIP、COD海洋环境容量均有所降低,各排污单元中,团岛排污单元减少量最大,大沽河、墨水河排污单元分配量有所提高,符合实际需求。 4、考虑到胶州湾是典型的潮控型海湾,水质要求不仅是潮周期内平均值达标,也要保证潮周期达标率,且污染源强是随机变化的。采用源强为对数正态分布的优化分配模型,将潮周期达标率作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计算的分配结果与传统的分配方法有明显差异,各排污单元排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5、考虑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各元素转化的复杂机制属非线性过程,讨论了基于响应系数场线性叠加原理的优化分配可能带来的误差。分析表明,当某一元素处于限制状态时,会导致分配结果和环境容量偏大,当处于过量状态时,会导致分配结果和环境容量偏小。 6、将数值模型、优化分配与情景分析法结合,应用胶州湾三维漫滩水质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法,进行数值实验,评估各方案环境影响,并综合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情景方案的决策分析。结果表明污染负荷转移方案环境治理效果最好,可作为备选方案;湿地建设方案各方面效益均较高,是首选的决策方案;污可与湿地建设配合,分别针对河流非点源和污水处理厂点源实施;深水排放方案暂不推荐实施。污染负荷随潮位相排放方案,各种排放方式的湾口通量差异并不显著,不推荐实施。直排外海方案可作为极端条件下的备选方案。最后,从陆海统筹、以海定陆,重点实施、先易后难,终端-源头过程控制,跨界补偿、交易机制和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了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减排建议,尤其是加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管理。
【图文】:

流程图,流程图,水质控制指标,非点源污染控制


审查水质标准 评估监测数据 水质控制手段方法的确定2. 确认优先水质控制指标 结合环境管理与规划对控制指标进行评价,为 TMDL 方案提出控制目标优先级别3. TMDL 运行效果评价 点源/非点源污染监测 评价非点源污染控制效果 评估 TMDL 对水质的改善4. 建立 TMDL 方案5. 运行 TMDL 管理方案

青岛市,降水资料,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分辨率的水质模型与预报技术。图1-2. 青岛市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数据来源:青岛市统计年鉴)图1-3. 南村站多年平均月径流量(浦祥,2011)由此可见,将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时间尺度从年推进到季节尺度是有必要的。夏季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导致污水产生量等增加,而由充沛降水带来的非点源入海污染物总量也最多(Liu et al., 2007),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由于陆源输送,夏秋季节为营养盐回升过程,其中夏季胶州湾无机氮、磷酸盐、硅酸盐浓度为全年最高(刘哲,2004);观测结果显示,夏季无机磷酸盐浓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天祥;城市环境容量集成模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4期

2 支海宇;;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总量确定的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3 蔡莹;;怀化市鹤城区污染源普查与环境容量的关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24期

4 张云丰;王勇;;基于修正Logistic模型的游客流量预测研究——以重庆芙蓉洞开发为例[J];旅游研究;2010年03期

5 赵志学,顾妍春,李洵,姜虹,陈虹;松花江吉林江段挥发酚环境容量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何碧娟,陈波,邱绍芳,赖廷和;广西铁山港海域环境容量及排污口位置优选研究[J];广西科学;2001年03期

7 张虹;区域大气环境总量控制模型研究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8 王伟;林晓红;;基于环境容量的胶州湾水环境保护对策[J];节能与环保;2010年07期

9 郭振华,吴苏喜,胡可信,马乐凡;长株潭湘江段生态经济带建设水环境容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劢;李岩;韩政;王勃;慕金波;;黄河三角洲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J];山东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真理;李锦秀;李崇明;;三峡水库建库前后的管理水环境容量[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叶继;;科学测算环境容量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徐毅;于雷;吴舜泽;王金南;张治忠;逯元堂;;我国城市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高润宏;周梅;刘殿国;张慧东;;旅游生态学定义及定位的探讨[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海毅;汤洁;斯蔼;;TSP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6 张军;王华;;小清河引黄补水冲污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册)[C];1998年

7 郑双林;;环境容量计算在热电规划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8 李明明;;山西省山阴县大气环境容量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9 乔璐璐;刘容子;鲍献文;李真;;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君梅;戚华珍;胡央群;;慈溪市地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薇;“绿色殡葬”,离我们的认知还有多远[N];新华日报;2010年

2 中科院院士 倪维斗;探寻最“清洁”能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张晓晖;广州不能一放了之[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通讯员 仲生;蕲春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N];黄冈日报;2008年

5 郭秉堂;以环境容量定污染排放量[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陈仲达;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N];金华日报;2006年

7 聂廷勇;啃下十块硬骨头[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环保新举措——污染物总量控制[N];淮南日报;2006年

9 洪和胜;拓展环境容量 推进可持续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常国梁 通讯员 常斌 建泉;泰兴:腾出环境容量保大项目[N];泰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涛;夏季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李鸣;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D];南昌大学;2010年

4 丁东生;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陆源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虞兰兰;基于三维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的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周建东;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容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唐洪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葛长字;浅海鱼类网箱养殖的关键生态过程及容量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王长友;东海Cu、Pb、Zn、Cd重金属环境生态效应评价及环境容量估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羿;电厂温排放的水环境数学模拟及热环境容量计算[D];河海大学;2005年

2 孙述海;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海燕;基于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郝兴明;阿合奇县草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牧区环境容量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5 郝欣欣;山东省辖沂沭河水系地表水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蔡惠文;象山港养殖环境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陈莉莉;青岛奥运帆船赛场海域环境质量分析及环境容量估算[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杨常亮;阳宗海总磷输入与水质响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9 苏文俊;海岛型城镇的环境容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黄进;重庆市主要农地土壤镉铅区域分布、环境容量及对酸雨的响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5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5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