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PAHs在土壤—作物间迁移的阻控作用及机制
【图文】:
浙江大学博}学位论文“有机相分布”理论认为,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内部的传质是慢吸附的限[5#一5s]。研究者用人工合成的有机聚合物模拟有机质,将双模式理论应用于力学研究,指出污染物的传质系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传质速率与土系数相关(大约为10一20cmz/s);污染物的尺寸小于粘土级(100nm)时,,不存效应[,9,602。,’3七分布”理论认为,污染物进入微孔的过程是慢吸附的限速步骤。通过染物与不同孔结构有机质间的结合能,证明污染物分子在狭小的孔结构内向孔壁都发生作用,因此不易脱附也不易被生物利用[6’,“2]。
机污染物从土壤挥发至叶片周围空气中,植物叶面吸收气态或颗粒态污染物。通常认为植物体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为被动吸收,吸收过程可以看作污染物在土壤、空气及植物体间一系列连续分配过程(图1一3)。显然,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两种途径与污染物在土一水、土一气界面的平衡都有密切的关系。1.3.1根部吸收有机污染物植物根部吸收有机污染物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两个连续的界面过程【”’一””]:(l)有机污染物在根系水相与土壤溶液相间的平衡;(2)有机污染物在根系水相与根系有机相间的平衡。具体地说,土壤溶液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首先吸附于占根系组织10%一20%的外层“自由空间”;然后有机污染物继续向根系内部扩散,穿过疏水性的凯氏带向内皮层迁移,到达导管和筛管并向植物其它部位运输。有机污染物被植物组织吸收的过程中,也可能被代谢并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在植物体内继续传输或成为植物组织的一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明峰,李晓东,曹志勇,尤孝方,严建华,岑可法;湿法除尘器对多环芳烃排放控制的研究[J];热力发电;2004年01期
2 冯晓琼,马虎根,李美玲,罗行;污染土壤中PAH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1年04期
3 王连生,张小平,张翔,苏维翰;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总量的测定[J];环境化学;1987年05期
4 吴万晖,杨孙楷;苯并[a]芘分析方法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1992年04期
5 朱利中,刘勇建,沈红心,沈学优,邱殿星,周宁;公路隧道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9年03期
6 张勇,朱亚先,MichaelHWLam,KaFaiPoon,洪华生,郑天凌,RudolfSSWu;分子发射光谱法研究PAHs的生物降解[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7 张路,范成新;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方法评析[J];土壤与环境;2001年03期
8 刘世亮,骆永明,曹志洪,丁克强,蒋先军;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2002年05期
9 张勇,慕俊泽,朱亚先,鹿贞彬,李纯茂;荧光光谱法研究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J];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10 段小丽,魏复盛,杨洪彪,Zhang Jim,许军;不同工作环境人群多环芳烃的日暴露总量[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宁宁;林建斌;黄晓佳;袁东星;;整体材料为涂层固相萃取搅拌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王连生;张爱茜;;有机污染物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进展[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3 周启星;徐志强;;土壤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研究与展望(摘要)[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4 周宁一;;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基因簇及其结构的比较研究[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全燮;欧晓霞;牛军峰;赵旭;付洪波;;典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光化学转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孙海峰;朱亚先;张振轩;陈佳灵;张勇;;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城乡大气中PAHs的分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梁荣宁;宋德安;张锐明;秦伟;;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检测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傅平青;刘丛强;;水环境中溶解腐殖质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豆宝娟;李进军;郝郑平;胡琴;何炽;麻春艳;;碱改性ZSM-5分子筛吸附有机污染物苯的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国民;何静;王连英;;水滑石小球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翰林;35项标准怎能查出100多种污染物[N];科技日报;2005年
2 如鹏;水中的隐患[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必强邋王芳 桂冕;太湖流域有机污染物可造肥百万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4 ;POPs公约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中国质量报;2004年
5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金一和 范轶欧;警惕“纳米颗粒物”污染[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唐伟;大容量海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在线富集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彭丽;国务院批准《国家实施计划》[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刘毅 赵永新;全面削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人民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何小龙;淮河复合污染亟待关注[N];江淮时报;2007年
10 黄业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监控与预警技术研究获进展[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PAHs在土壤—作物间迁移的阻控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黄勇;城市植物叶片PAHs特性及对土壤微生物与酶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马万里;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大尺度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晏井春;含铁化合物活化过硫酸盐及其在有机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儒威;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机地球化学及其光催化降解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子宜;吉林省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分布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郑曦;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释放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刘秀娟;典型有机污染物绿色环保分析技术与降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霍淑慧;金属—有机骨架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固相(微)萃取[D];南开大学;2012年
10 王英辉;喀斯特洞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与传输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海丽;原煤中可抽提多环芳烃(PAHs)及其热解特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琼;成都东郊大气颗粒物(TSP)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彩平;淮河中下游水生态系统中PAHs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顾凯华;南京冬季雾天PM_(10)、PM_(2.5)中PAHs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范媛媛;两株芘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相关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曹治国;滦河和漳卫南运河流域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欢;上海市室内灰尘中PAHs污染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杰;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对氨氧化菌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许国梁;炼焦过程中多环芳烃(PAHs)排放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亮;近海原位环境和深海低温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多样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5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