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社会治理背景下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0:53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快速发展的同时隐藏着诸多的质量问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模式之下,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区参与理念在这样的前提下被学者们提出,并逐渐获得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当前中央大力提倡“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展多元参与主体的管理方式、追求资源和社区共同可持续性发展的管理目标,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是未来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江,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对保证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2010年一2013年在沿乌苏里江的八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摸底调查、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通过一手数据的收集再以位于乌苏里江上、中、下三段的三江、珍宝岛、和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感知。态度-行为的路径调查分析了三个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状况,构建并验证了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在对保护区的感知、对保护区工作的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等方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总体来说,对保护区的感知基本呈或中立或认可的立场,参与态度比较高,但参与行为严重不足。(2)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参与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行为,对保护区的感知会通过影响参与态度来影响参与行为,但对参与行为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参与机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现实困境进行进一步的质性研究。分析为什么影响参与行为的最大变量是参与机会,又是什么限制了参与机会和参与态度导致参与行为严重不足。本部分从制度、组织、文化和居民自身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现有的参与制度非常不完善,导致社区居民很难获得参与的权力空间,难以获得参与机会。并且,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导致实践中社区参与很难成为一种长期的管理模式。(2)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的社会自治组织发育不足,缺乏能够将民间分散力量集合起来的组织机构,由此,社区参与的能力和参与的机会都受到限制。(3)从文化的角度看,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公众的主体意识淡薄、公共精神缺乏,并且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依然受到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这些从文化上限制了社区参与。(4)社区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公共知识的缺乏、参与公共事务技巧的不熟练以及弱势的社会地位都对居民的社区参与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沿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行为策略分析。在利益相关者识别的基础上以珍宝岛保护区的退耕还湿工程为例,对地方政府、退耕农户、保护区管理机构这三个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博弈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要让地方政府的最优行为策略是合理开发、合理补偿,就要增加其形象成本和被上级问责的成本以及降低参与资源保护的成本(2)要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社区共管并合格地履行监督职责,就要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对其加大经费投入。(3)村民要在博弈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增强自身抵抗的能力和参与能力。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社会治理方式法制化、理念民主化和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从制度、文化、参与主体的多元角度提出了加大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相关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J];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2 王振斌;李兴华;翟文涛;;珍宝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3 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年03期

5 谢屹;温亚利;;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6期

6 陆静超,马放;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J];理论探讨;2002年04期

7 张晨;李天祥;曹芹;;“参与式发展”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5期

8 张大华,刘金龙,彭世揆;中国和加拿大在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春梅;石绍成;;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J];前沿;2010年07期

10 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J];社会;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626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6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