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土壤剖面有机质垂向变化规律及其对TCE的吸附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19:16
【摘要】: 有机污染物在从地表进入地下水的垂向入渗过程中,一方面表层土壤/沉积物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包气带下部土壤介质数量巨大,对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同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有机污染物在垂向剖面介质中吸附行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三氯乙烯(TCE)为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以北京某地区包气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垂向剖面上土壤组成、有机质变化规律及其对有机污染物TCE的吸附行为影响特征。 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包气带下部土壤的理化性质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垂向剖面有机质含量、结构组成、腐殖化度以及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可能高于土壤沉积形成时期有机质初始含量和沉积年代,而有机质含量、结构组成、腐殖化度和复合体的差异对TCE吸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垂向剖面上粘粒含量的变化是影响TCE迁移、转化的关键因素。碱提取液吸光度测量方法简便,可以用作土壤腐殖化度的表征,与胡富比(HA/FA)和HA/TOC表征腐殖化度结果一致。(2)富里酸比胡敏酸酸性强,富里酸多以羧酸形式存在,胡敏酸多以羧基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胡敏酸结构比富里酸结构更为致密,同一层位胡敏酸比富里酸含碳量高,饱和程度也更高;表层土壤提取出来的胡敏酸与包气带土壤提取胡敏酸性质不同,表土胡敏酸中含有较多的甲基、亚甲基、羟基和羰基官能团,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稳定性差,实验浓度范围内,对TCE吸附的Kd和Koc值均大于包气带土样胡敏酸。(3)在有机污染物垂向入渗的过程中,包气带介质中大量无机矿物的吸附作用不容忽视,土壤矿物组分对TCE等温吸附式为langmuir等温吸附,有最大吸附量;包气带下部土壤吸附过程中,在foc较小时,非线性较明显,当foc0.16%以下时,无机矿物对TCE吸附贡献率相对较高,贡献率可能高达20%以上;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升高,当foc0.82%以后,无机矿物的平均贡献率小于5%;有机质对TCE吸附贡献率显著提高,线性吸附趋势显著增强。(4)TCE溶液浓度对吸附产生影响,不同的污染物浓度会引起有机质和矿物质在吸附中的贡献率发生变化,污染物TCE浓度越高,有机质的吸附贡献率相对上升,矿物质的吸附贡献率相对下降。foc=0.16%时,在TCE浓度为50-500μg·L-1范围内,矿物质的贡献率波动范围为28%-16%。而foc1%时,矿物质对吸附的贡献率下降到3%-1%之间。(5)土壤中有机质与粘土矿物是以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形式存在;一方面,复合体中有机质并不是均匀覆盖在矿物质表面,矿物质对有机质存在选择性的吸附,高岭石易于吸附有机质中的—CH2基团,蒙脱土主要吸附芳烃基团;另一方面,土壤中有机质与矿物质结合形成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后,有机质会进一步聚合,形成缩聚体,缩聚体中含有大量孔隙结构,随着复合体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缩聚体聚合更加紧密,复合体内部孔径变小;有机质官能团的吸附效应和空隙填充效应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影响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即粘土含量高,复合体中有机质含量高,腐殖化度高,由于官能团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强,空隙填充作用小。
【图文】:

采样地点,碱溶液,胡敏素,富里酸


图 2-1 研究区及采样地点位置示意图Fig 2-1 The studied area and the locations of soil samples壤样品腐殖酸提取与纯化腐殖质在酸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可分为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 3 部分。碱溶液,而不溶于酸;富里酸溶于酸和碱溶液;胡敏素是与矿物紧密结合的,,不溶于酸和碱溶液(Dou S, Xiao Y C, Zhang J J,2006)。土壤腐殖质在形程中,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是影响其含量、结构、组成的两种主要作用表层土壤中腐殖酸含量高,矿化和腐殖化程度均比较低,随着土层加深,腐增加(陈兰,,唐晓红,魏朝福,2007)。

技术路线图,土壤样品,理化指标,物理化学性质


图 2-2 腐植酸提取技术路线图Fig 2-2 Extracting chart for the humus2 土壤样品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与本实验研究相关的土壤样品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包括 pH 值、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阳离子交换容量、土样矿物成分及其相应含量。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指标及方法见下表 2-1 土壤样品测试理化指标和方法Table 2-1 Physical-chemical indexes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soil samples测试项目测试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立谦;刘菲;;含铁矿物对Fenton-like氧化法中三氯乙烯(TCE)去除率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丹;李铁龙;刘瑜;金朝晖;;油酸钠/Fe~0纳米颗粒降解TCE影响因素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黄流雅;胡娟;张巍;应维琪;;三氯乙烯在苯酚驯化微生物中的共代谢降解性能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辉;冷静;沈彤;朱启星;;三氯乙烯致敏豚鼠肝脏MDA含量和SOD活力的测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Up-regulation of I2PP2A is Associated with Trichloroethylene-induced Cytotoxicity in L-02 Liver Cells[A];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戴宇飞;滕艳霞;易娟;周伟;董海燕;牛勇;宾萍;黄先青;郑玉新;;三氯乙烯接触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徐新云;李学余;刘月峰;;三氯乙烯致敏豚鼠淋巴细胞凋亡基因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顾小钢;吕树光;邱兆富;隋倩;林匡飞;;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地下水中氯代烃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Catalytic 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using Bimetallic Ni-Fe Nanoparticles[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张健杰;邱少宏;司徒洁;唐玉宏;;52例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临床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于晓娜;号脉美资大行“资本虚高” TCE比率恶化诱发国有化恐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海峰;活用TCE精神[N];计算机世界;2001年

3 本报记者 刘海峰;享受笔记本电脑[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本报记者 甘霖来;前驱引擎[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5 储海;海运业有望触底反弹[N];中国水运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曾小清;水井坊: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N];四川日报;2010年

7 郭伟;长航油运调整经营获大利[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郭伟;三招转型路更宽[N];中国水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坤峰;土壤剖面有机质垂向变化规律及其对TCE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黄流雅;四种三氯乙烯去除工艺的基础研究与比较[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玉龙;去除地下水中苯、甲苯和氯代乙烯烃混合污染羽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环;负载型纳米铁铜二元金属的合成与改性及其修复地下水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5 陈亮;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中铁的微生物钝化效应及电活化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张卫华;纳米Ni/Fe及超声辅助纳米Ni/Fe对水中氯代有机物脱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新华;KLF4调节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黄伟英;铁矿石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去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吕聪;粘土冰碛物中有机氯溶剂吸附特性和限制性孔隙对其ERD生物修复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辉;三氯乙烯致敏豚鼠体液免疫改变及其与肝损伤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石钰婷;模拟有机-矿质复合体对TCE的吸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左军;负载纳米Fe~0/Pd双金属的颗粒活性炭去除水中TCE的初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黄永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病例分析与预后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郭瑞娟;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在三氯乙烯致敏豚鼠肝损伤中的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6 冯晓亮;三氯乙烯致敏豚鼠肝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水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兰华春;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胡光珍;香蒲细胞色素b5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黎燕;胆红素、牛黄对三氯乙烯细胞毒性拮抗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李娜;零价铁还原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1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1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