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00:41
【摘要】: 本研究将传统污水污泥监测手段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时定量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重点以膜生物反应器(MBR)和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GSBR)内污泥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污染物去除特征、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氨氧化菌群的演变规律与定量分析及颗粒污泥中几种重要功能菌群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1)在MBR启动初期,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试验过程中,Pseudomonas和Aeromonas hydrophila等种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优势地位,接种污泥中的Bacillus sp等逐渐消亡,而Enterococcus faecalis、Comamonas sp、Fusobacterium sp等次级种群得到强化。在运行后期演变为优势地位的菌群(如Comamonas sp)加剧了膜污染物的产生和积累;膜污染物中EPS浓度约是反应器污泥中的4倍,主要由分子量在12000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组成,多糖和蛋白质类物质是主要的膜污染物; 2) MBR运行期间氨氧化菌(AOB)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较为缓慢, Comamonas sp、Uncultured Nitrosomonas sp、Uncultured Nitrosospira sp和Uncultured beta Proteobacterium clone nsc162等种群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优势地位;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氨氧化菌含量在经过驯化期后显著增长。但污泥的氨氧化活性随着污泥浓度的增长而降低; 3)GSBR中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要先于颗粒污泥的形成,而污泥粒径的演变对其沉降性能影响较小。在颗粒形成初期丝状菌和杆状菌起到了搭建骨架和支撑结构的作用,而在后期大粒径污泥中主要以球状菌的填充和聚集为主。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较为平缓;颗粒污泥中绝大多数种群分布于Proteobacteria纲,其中聚磷菌(PAO)所占优势地位较明显,硝化螺旋菌属和具有好氧反硝化功能的Thauera逐渐演变为优势种群,拟杆菌纲在前期占有优势地位,而在后期逐渐消亡; 4)GSBR中污泥接种驯化期,氨氧化菌群结构的变化较为剧烈,种群多样性迅速下降;但随着污泥沉降的改善而趋于稳定。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大多数亚硝化单胞菌属被保留在系统内,而亚硝化螺菌属逐渐被淘汰。在经历了运行初期的淘洗后,AOB含量随着污泥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长;但污泥的氨氧化活性随着污泥浓度的增长而降低; 5)在粒径小于0.6mm的颗粒污泥中,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和聚磷菌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污泥空间;而在粒径大于0.9mm的颗粒污泥中AOB和NOB、PAO通过竞争性生长分别存在于颗粒的外层和次外层,而其核心区域为反硝化菌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图文】:

好氧颗粒污泥


怪旅堋⒊两敌阅芎谩⒖钩寤鞲汉赡芰η康暮醚蹩帕N勰?图1.1)。Xavier等提出了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的多尺度模型[36],该模型考虑了 4类微生物在颗粒污泥中的二维空间分布:异养微生物、氨氧化菌、亚硝酸氧化菌和聚磷菌。图 1.1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1.3.3 好氧颗粒污泥的生物学特性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光滑,外观为球形或椭球形,颗粒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颗粒污泥的粒径差别较大,,一般在 0. 5-1.5mm,纵横比一般大于 0.6,形状系数稳定在 0.45[32]。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与其大小和结构有关,一般在 30~70m/h,约为传统活性污泥(8-10m/h) 的 3 倍[37]。当好氧颗粒较小时,其沉降性能、密度和强度都会随着粒径变大而增加;但当粒径大于 4.0mm时

示意图,试验工艺,流程,示意图


第二章 MBR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与分析流程见图2.1所示,采用膜天集团FP-T型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内径为0.65mm、外径为 1.0mm,过滤孔径为 0.22μm,膜面积为 1 3。匝槲露仁贾瘴衷

本文编号:2633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3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