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18:08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实行的目标总量控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环境管理的要求,因此实施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控制水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容量的确定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优化分配是实施容量总量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域水污染控制的现状,识别了区域主要污染源;探讨了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对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利用GIS和水质模型等工具建立了适合研究区域的水质模型;通过水质模拟分析对区域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同时引入经济学参数—基尼系数对区域总量进行了分配;对不同年份的污染物总量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各类污染控制措施,还定量化分析了这些措施的污染控制效果。这些工作可以为做好区域污染控制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方法与成果如下: 本研究共调查了研究区域重点排污企业100家,分别对这些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污染物质(COD和NH3-N)排放量、生产量等进行调查。调查的企业主要包括纺织印染企业、造纸及纸制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等。同时,还对研究区域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染源的入河量进行了计算,并对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研究区域COD和NH3-N的总排放量分别为15388.9 t/a和2361.89 t/a,其中来自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COD分别为10495.11t/a和3772.86t/a,NH3-N分别为1893.132t/a和385.89t/a,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区域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研究区域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纺织印染、造纸及纸制品和食品加工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的废水量、COD和NH3-N排放量占区域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83%、87%和92%。按照污染排放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纺织印染业,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加工业。 本研究分析了各类评价方法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分别选择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区域26个水质功能区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挥发酚、石油类。分析各评价方法的原理和评价过程发现,单因子评价主要对单个污染指标进行评价,并以最差评价因子所属的级别来评判水质级别。单因子评价法计算最简便,可以直接反映超标的污染因子,但是其评价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整体水质,往往出现评价结果过于严格的情况。灰色关联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均可以避免出现水质级别不连续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对同级别的水质进行分析判别。但是,这两种方法均存在分辨率不高,易受权重影响的问题。BP神经网络法实现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功能,判定水质级别更加明显,但是也不能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水质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多个评价因子转化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因子,同时可以识别区域主要污染因子的类别和对污染因子进行排序,满足本次研究的目的,因此将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评价结果显示各监测断面水质污染情况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综合各水期水质状况来看,中大河、鄞州河网水质最差,甬江下游和奉化江水质整体较好。姚江、鄞江上游水质最好。污染较严重的水域主要集中在鄞州河网、中大河和鄞江下游,这些污染较严重的河段可以作为未来重点治理区域。 本研究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域水域进行了概化,并利用开放的水质模型软件WASP7.4,开发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水质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水质模拟,确定甬江、奉化江、鄞江和姚江的9个河段作为模拟河段,主要模拟的污染物为COD和NH3-N。同时,利用实测数据对水质模型进行了率定,还分析了COD衰减系数、流量、水温、大气复氧系数和硝化速率系数这些主要参数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影响COD的主要参数为:COD衰减系数、流量和水温,按照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OD衰减系数、流量、水温、大气复氧系数和硝化速率系数。影响NH3-N的主要参数为:流量和硝化速率系数,其次为水温,COD衰减系数对NH3-N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分析水质模拟结果发现,模拟水质数据与实测水质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河段COD模拟数值与实测数值的平均误差低于12%,NH3-N模拟数值与实测数值的平均误差低于15%,表明建立的水质模型可以用来模拟研究区域的水质变化。通过水质模拟分析发现:枯水期和平水期COD和NH3-N峰值出现在S-4段,然后逐渐降低。丰水期丰水期COD峰值出现在S-5段,NH3-N峰值出现在S-4段。S-8至S-9河段在各水期表现一致,均为上升趋势。各河段水质污染程度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超标主要集中在11月至1月,6月至9月水质较好。 本研究利用水质模型和ArcGIS建立了研究区域污染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查询、地图制作、区域水质现状统计分析、数据管理、高程分析、水质分析、水文分析等,并且可以实现水质评价结果和水质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输出。通过编辑将水质模拟结果对各河段进行赋值,可以实现水质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输出。同时利用数据库更新功能,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添加、删除、修改等,便于实现区域污染动态化管理。 利用率定的水质模型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区域各河段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显示整个区域的COD和NH3-N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2900.72 t/a和2361.89 t/a。研究发现S-1至S-5河段COD现状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S-6至S-9河段COD现状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其中S-4河段和S-5河段污染最严重,分别需要消减2090.02t/a和1177.49 t/a才能够满足水质达标的需求。同样,S-1至S-5河段NH3-N现状排污量也超过了环境容量,S-6至S-9河段NH3-N现状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其中超标最为严重的河段为S-4河段,现状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3倍,消减量达307.73 t/a。另外,本研究还将经济学参数-基尼系数引入总量分配,选择现状排放量、人口、GDP、水资源量、和土地面积作为控制指标,最终分配方案的COD基尼系数分别为0.187、0.162、0.061、0.598,NH3-N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22、0.208、0.095、0.634,由此可知分配方案对人口、经济发展、水资源量而言是较为公平的,该方案可以实施。 最后,利用模型分析了区域各行业的节水潜力,定量化分析了节水减污、工业预处理、产业调整、限期治理、集中处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等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研究发现:研究区域主要用水企业节水量可达6614448 m3/a,占总取水量的43.8%,节水潜力巨大。利用节水减污和行政手段分别可实现COD减排587.8t/a和810.8 t/a,NH3-N减排74.5 t/a和49.2 t/a。实施所有减排措施后2012年区域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0292.28t/a,NH3-N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555.03t/a,除S-5河段外,其余河段均可以达标;2015年区域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2217.19t/a,NH3-N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910.67t/a,S-5和S-6河段未达标,其余河段均可以实现达标。
【图文】:

地区分布,降水量图,气温图,水文图


图2一1研究区域图2.1.2气候水文宁波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呈冬夏季略长、春秋季稍短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6.1℃一16.5℃,气温适中月平均28.0℃,最冷的1月4.7℃,无霜期一般为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801n妇以,山地丘陵230天至240天。,最热的7作物生长期般要比平原多气成,主要雨季有3一6月的春雨连梅雨和8一9月的台风雨和秋雨卞汛期5一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相对湿度80%左右,属湿润丰水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0小时,地区分布为北多南少、西部山区比平原少南卜,天气丁·燥寒冷,此时盛行偏北风;春季,季节,由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中卜游交汇频繁,,。冬季,由于冷空气的不断补充是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的过渡性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夏季,

地区分布,年平均气温,宁波市,年降水量


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气候相对凉爽,由于常有小股冷空气南下,锋面活动开始增多,常会出现阴雨天气。图2一2宁波市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图2一3宁波市年平均气温地区分布资料来源:宁波气象局 2.1.3水资源状况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宁波市水系主要由雨江区域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组成。主要河流包括雨江和大篙江、白溪、鬼溪、颜公河等。茧口州区境内有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东钱湖。雨江由姚江、奉化江两大支流及甫江干流河段组成,区域面积4,518平方公里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一剑;曾思育;张天柱;;HSY算法在环状河网动态环境容量估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2 杨立中;熊风;罗洁;;涪江绵阳段河流水环境容量测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王学华,李文涛,张国飞;武南河水环境总量控制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孙齐呜;;受潮汐影响闸坝控制小型河流环境容量数学模型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1985年04期

5 卢杰,丁金城,施汉昌,王方顺;淄河上游河段水质现状与水环境容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查宇;一类重金属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模型的解析解[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万军明;李适宇;;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8 杨文龙,杨常亮;滇池水环境容量模型研究及容量计算结果[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9 向军;;柳州市柳江纳污能力计算[J];人民珠江;2006年04期

10 王继徽,蒋忠锦,张玉清;湖泊岸流污染带水质模型[J];科学通报;1992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君梅;戚华珍;胡央群;;慈溪市地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黄真理;李锦秀;李崇明;;三峡水库建库前后的管理水环境容量[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叶继;;科学测算环境容量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徐毅;于雷;吴舜泽;王金南;张治忠;逯元堂;;我国城市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5 高润宏;周梅;刘殿国;张慧东;;旅游生态学定义及定位的探讨[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海毅;汤洁;斯蔼;;TSP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张军;王华;;小清河引黄补水冲污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册)[C];1998年

8 郑双林;;环境容量计算在热电规划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9 李明明;;山西省山阴县大气环境容量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10 乔璐璐;刘容子;鲍献文;李真;;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薇;“绿色殡葬”,离我们的认知还有多远[N];新华日报;2010年

2 中科院院士 倪维斗;探寻最“清洁”能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张晓晖;广州不能一放了之[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通讯员 仲生;蕲春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N];黄冈日报;2008年

5 郭秉堂;以环境容量定污染排放量[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陈仲达;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N];金华日报;2006年

7 聂廷勇;啃下十块硬骨头[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环保新举措——污染物总量控制[N];淮南日报;2006年

9 洪和胜;拓展环境容量 推进可持续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常国梁 通讯员 常斌 建泉;泰兴:腾出环境容量保大项目[N];泰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路;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张燕;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李鸣;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小云;流域环境泥沙氮、磷平衡吸附与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D];浙江大学;2012年

6 丁东生;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陆源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黄莉;基于GIS的景观湖体水质管理系统(SLMGIS)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娄保锋;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效应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4年

9 彭森;基于WASP模型的不确定性水质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虞兰兰;基于三维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的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常亮;阳宗海总磷输入与水质响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袁利敏;拉萨市区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3 陈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杨丽;河网与湖泊耦联的水力水质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3年

5 任双立;咸阳湖水环境仿真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洋;滨江丘陵地区水环境改善方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朱羿;电厂温排放的水环境数学模拟及热环境容量计算[D];河海大学;2005年

8 孙述海;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申霞;基于POM的近海三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吴昊;釜溪河自贡市城区段水环境容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