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综合化工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解析及生物强化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15:23
【摘要】:以天津某化工园区综合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解析该废水中有机成份组成及其难降解特性。通过对传统生物工艺(A2/O工艺)的处理效果评价,分析生物工艺处理该废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强化生物工艺解决方案进而研究强化生物工艺处理效能及机理。为污水厂处理综合化工废水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该综合工业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复杂,通过对废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和亲疏水性分析可知,废水中所含有机物主要为小分子疏水性有机物。通过光谱分析,如紫外-可见光、傅里叶变换-红外、三维荧光等技术,分析了废水中各亲疏水组分中有机物官能团的特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各亲疏水组分中有机物分子结构定性分析。检测出废水中有机物主要包括烷烃、苯系物及其卤代物、多环芳烃、芳香酸类、酚类及其卤代物以及邻苯二甲酸酯等。废水中的有机酸类,包括脂肪酸和芳香酸类,主要存在于酸性组分(强疏水酸性组分和弱疏水酸性组分);烷烃、多环芳烃和酯类主要存在于强疏水中性组分;而弱疏水中性组分所包含的有机物主要为酚类有机物。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大部分为芳香类或含苯环结构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并且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难于去除。 采用传统A2/O工艺处理该综合化工废水,系统在进水COD为190-570mg/L,HRT=20h,MLSS为3.0-4.0g/L的条件下连续运行了180d,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COD去除率仅为40%-50%,主要是由于废水中含有芳香类或含苯环结构的难降解有机物。氨氮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低于40%,说明废水中存在毒性或抑制性有机物,如苯系物、苯系卤代物、酚类等。这些有机物的存在对硝化细菌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总氮去除效果也同样不佳,去除率低于20%。这主要是由于废水中反硝化碳源的不足而造成总氮去除效果较差。 为提高生物系统处理效果,首先调节系统运行参数。发现延长HRT和增加MLSS可以提高系统处理效果。延长HRT可以增加废水中溶解性可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增加MLSS可以提高系统中降解有机物的特异性菌群。HRT由20h延长到60h, MLSS由3.0g/L提高到6.0g/L,COD去除率由45%提高到70%,但仍有部分有机物无法去除。氨氮去除率可由40%提高到60%,而系统的脱氮效果由于反硝化碳源不足,造成TN去除效果没有明显提高。 为提高系统脱氮效果,采用向系统外加碳源(葡萄糖)以补充反硝化碳源。通过对外加碳源投加阶段和投加量的优化,发现在缺氧段外加碳源主要用于脱氮,TN去除效果明显提高,去除率由20%提高到72%。同时COD去除率略有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采用向系统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吸附的手段。系统维持2g PAC/L,COD去除效果明显提高。通过废水处理前后有机物去除规律分析可以发现,PAC易于吸附疏水性有机物,而活性污泥易于去除亲水性和弱疏水中性有机物。PAC-AS系统对各亲疏水组分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优于AS和PAC系统,即生物降解和PAC吸附呈相加作用。通过光谱分析可知,系统投加PAC后,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被微生物降解而去除,也可以通过PAC吸附而去除,这类有机物主要为含 OH和C O C结构的有机物;而难生物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如大分子有机酸类或大分子稠环芳烃类有机物,可被PAC吸附而去除。此外,系统投加PAC可强化含共轭C=C/不饱和醛酮和芳香族C=C结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图文】:

废水,有机物,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有机物总量


布的特点(图 2-2)。由图 2-2 可知,该废水中分子量小于 500Da 的有机物在废水中占主要部分,约占 70%。其次为分子量 1k-500Da 的有机物,约占 14%;分子量 10k-1kDa 的有机物,约占 10%。分子量在 1k-500Da 和 10k-1kDa 虽然含量仅次于分子量小于 500Da 的有机物,,但其所占废水 TOC 百分比明显低于分子量小于 500Da 的有机物,而分子量大于 100k Da 的有机物最少,约占废水 TOC 的 3%。由此可以看出,废水中有机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少。

谱图,亲疏,组分,废水


24图 2-4 废水各亲疏水组分 UV-vis 扫描谱图根据UV-vis和FT-IR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推测出该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组成。在疏水性组分(包括强疏水性和弱疏水性组分)中,有机物主要包括芳香类、烷烃、酯类等有机物;在酸性组分(包括强疏水酸性和弱疏水酸性)中,主要包含脂肪酸和芳香酸类的有机酸;而在亲水性组分(HPI)中,主要包含醚、醇、酯等有机物。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博;;气浮装置在化工废水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2期

2 常瑛;化工废水污染控制及治理措施调研获情报成果奖[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3 吴建新,朱祥荣,施俊辉;一起化工废水引起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04年04期

4 殷林春;;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化工废水中甲醇[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年01期

5 霍莹;张莹;张艳芳;陈军;李亮;阮晓磊;;利用微波技术处理化工废水的试验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10年01期

6 程斌;;浅谈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7 曹志全;;微电解反应处理化工废水的实验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5期

8 李金国;;化工废水控制及处理技术论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9 郭朝晖;陈亮;朱炜;;台州市医药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年01期

10 张三力;化工废水污染防治的现状及对策[J];化工进展;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瑞琳;邱勇;胡溪明;卓馨;;化工废水循环利用工艺[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2 袁文欣;;化工废水的治理与环境保护[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陆晓华;陈静;袁松虎;王琳玲;;化工废水节能减排技术和工程实践[A];湖北省节能减排论坛石化专题论坛暨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报告汇编[C];2008年

4 何勤聪;任源;韦朝海;;精细化工废水有机组分分析及其生物降解性与毒性的拓扑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万维光;陈蓓;;采用“水解+A/O”工艺处理化工废水[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6 黄旭东;潘立坤;王公辅;;以废治废、综合利用治理含酚化工废水[A];全国SBR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殷榕灿;;纳米TiO_2在化工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8 蒲文晶;宁艳春;张春;高兴波;史耀波;;混合化工废水厌氧预处理中试研究[A];2002热烈庆祝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成立四十周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一先;盛兆琪;张俊;;吸附-生物降解两段生化法处理化工废水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泰平;袁松虎;陆晓华;;化工资源回收利用与废水综合治理研究[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李彦芳;天脊:把化工废水变成纯净水[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2 吕梁市节能评估能源审计中心 崔兆兵;煤化工废水的特点及处理技术[N];吕梁日报;2014年

3 吴向共 本报记者 高杰;做化工企业的治污伙伴[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段秋霞 刘东坡;偃师化工废水治理成效显著[N];洛阳日报;2006年

5 李玉芳邋闫艳 高杰;如何击破污染企业“地道战”?[N];中国环境报;2008年

6 顾元森;南京明年可望关停“恶臭嫌疑企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 赵凤莉;煤化工废水零排每吨只需8元[N];中国化工报;2012年

8 记者 罗炜;我市快速处置排污事件[N];黄石日报;2008年

9 记者 祝蕾;化工废水成小清河治理“拦路虎”[N];济南日报;2009年

10 赵引德;化工废水资源化技术日渐成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栋;综合化工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解析及生物强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卫艳新;双极膜电渗析法处理典型化工废水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长寿化工园区化工废水处理方案比对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坤;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的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于京生;酚降解细菌特性及强化处理煤化工废水酚化合物效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4 孙永强;声电—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医药化工废水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5 杜彦杰;多段生化法处理煤化工废水的生产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李泰平;径河高浓度化工废水治理方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袁敏;两级厌氧工艺预处理煤化工废水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彤;应用水解+A/O工艺治理化工废水的工程实践[D];天津大学;2005年

9 周煜坤;UF-NF-RO膜技术用于煤化工废水深度回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靳博;某煤化工废水生物增浓与改良A/O工艺调试及调试中泡沫污染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7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7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