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为对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可逆吸附是指污染物被吸附到沉积物或土壤固体颗粒后,按通常的方法,如溶剂浸提,不能将其提取出来的现象。不可逆吸附现象影响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污染修复效果以及污染物的潜在危害大小,是目前环境化学学科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研究针对这种不可逆吸附现象,用来源和性质不同的8种沉积物作为吸附剂,用菲和五氯酚(PCP)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定性定量地探讨了不同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运用区室模型将吸附过程中不可逆和可逆吸附量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通过对沉积物有机质组分含量和性质的测定,探讨了影响沉积物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结论如下: 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是控制其吸附有机污染物能力的主要因素。菲和PCP在低浓度范围的吸附等温线成线性,在高浓度范围呈现一定程度的非线性,非线性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菲的logK_(oc)为4.18±2.98,PCP的logK_(oc)为2.87±1.50,PCP的K_(oc)值还跟沉积物pH有关,关系式为logK_(oc)=-0.2129pH+4.431,r~2=0.9049,这跟PCP在水中的离解有关。甲醇对菲和PCP没有明显的竞争吸附作用,结合线性吸附等温线的结果表明,沉积物吸附菲和PCP主要是以分配作用为主,表面吸附作用很弱,其中PCP由于有离子化的趋势,表面吸附作用比菲强。 菲和PCP吸附作用存在两段行为。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菲和PCP在吸附过程中分为两段,即一个快速吸附阶段之后接着是一个慢速吸附阶段。快速吸附阶段能在8h内达到吸附平衡,而慢速吸附阶段则一般在长达20d后才能达到平衡。解吸基本是快速过程,能在8h内达到平衡,长期的慢速解吸释放出来的量并不明显,大部分仍残留于固相。这表明解吸并不完全是吸附的可逆过程,这二者存在着不同的机制。 菲和PCP均存在着不可逆吸附现象。循环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吸附到固相的菲和PCP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再解吸进入液相,即存在着不可逆吸附行为。 其中,菲的不可逆吸附量明显比PCP大。菲的不可逆吸附量跟沉积物中富里酸 的含量成正相关,可能是由于菲进入了山富里酸形成的分子孔洞中造成的。而解 吸迟滞系数则表明脂蜡可能是引起PCP吸附迟滞效应的主要因素。当脂蜡占总 有机质的比例越高,迟滞系数越大,即不可逆程度越大。慢速吸附过程可以用区 室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液相与团相达吸附平衡后,吸附的污染物仍然在 进行着从可逆吸附相向不可逆吸附相转化。大多数沉积物表现出随吸附时间的延 长,可逆吸附相的量降低,不可逆吸附相的量持续升高,但固相和液相总量的比 例在吸附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实验验证,区室模型能较好地与实验结果保持 一致,表明运用区室模型来模拟慢速吸附过程是可行的。 沉积物性质对其吸附菲和 PCP的性能有一定影响。沉积物各有机组分含量 与快速吸附速率常数成显著正相关,与快速解吸速率常数成负相关。对菲和PCP 快速吸附速率常数影响最大的是酸溶态和氧化物结合态HA的含量;酸溶态组分 和脂蜡的含量对菲的快速解吸速率常数影响最大,胡敏素、氧化物结合态HA、 钙结合FA对PCP的快速解吸速率常数影响最大。对菲慢速吸附速率常数的影响 因素主要是酸溶态、胡敏素和脂蜡含量,成显著负相关;对PCP的慢速吸附常 数,仅酸溶态组分含量与其成显著正相关,其他组分影响均不显著。 沉积物对菲和 PCP的吸附能力与各有机组分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对菲Kd (分配系数)值影响最大的是胡敏素、氧化物结合态HA和氧化物结合态FA, 对PCPKd影响最大的是CEC、钙结合态FA与钙结合态HA。这主要是由于沉积 物对菲和PCP的吸附机理不同造成的,菲主要以分配作用进入胡敏素、与沉积 物颗粒结合紧密的氧化物结合态组分,而PCP则在沉积物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吸 附行为,如与钙结合组分结合,与颗粒表面发生静电吸附作用等。对菲和PCP 最大不可逆吸附量的影响均是氧化物结合态HA和胡敏素,与氧化物结合态HA 和胡敏索有着更紧实的结构有关。 各有机组分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不可逆吸附。与腐殖酸相比,脂蜡能引起更大 程度的不可逆吸附。脂蜡具有类似玻璃质的结构,空间结构致密,疏水性强,不 易变形,有机物在其内难以扩散,因而进入脂蜡的有机质不可逆程度大,是引起 吸附迟滞效应的主要因素。FA比HA更易引起不可逆吸附。3种沉积物腐殖酸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FA比HA含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和碳水化 n 了/ 合物,主要为含一COOH的脂肪族物质。FA的一COOH和oH能通过氢键的形式 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这些孔洞能容许象菲和 PCP这样的有机小分子进入,从 而将其封闭,形成不可逆吸附。 上覆水的性质对沉积物吸附菲和PCP也有一定影响。温度、pH、离子强度、 DOC四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沉积物吸附菲和PCP
【图文】:
体或有机分子吸附到橡胶质吸附剂主要是分散作用,而吸附到玻璃质吸附时发生了分散和孔隙填充作用。而这些洞穴被假设认为是有着分子直径的松驰自由空间的一些局部区域,,在这些区域,一个或几个吸附质分子与内生类似吸附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特异性在于吸附甚至可能发生在官能团之能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场合,例如乙烯基氯在聚乙烯中,六氟环氧丙烷在烯中,COZ、CZH:等气体在许多多聚物中。核磁共振波谱(N侧眼)表明质的多聚物中,同时存在着具有相对移动性和非移动性的吸附质分子。而沉积物有机质严格说来并不是玻璃质的多聚物,因为它们没有重复出现的元,因而说它是类似于多聚物可能更恰当。腐殖物质同时具有扩展的和紧域,因而其结构类似于玻璃质态和橡胶质态多聚物[‘02]。根据双重模型[l00],吸附到有机质相的总的吸附量是分散到有机质相_、、_~一,~,~曰_,__、一二,_。。___、______告59吞C山)和填充到孔隙量s(H)的总和,即s=s(D)+s(H)=K。c+y牛三导毛。廿l+b‘C

按Crank等人的扩散速率模型,吸附质分子在溶液和沉积物相间的吸附推动力主要是吸附质的浓度梯度[‘“l。吸附质分子要从液相进入到沉积物不可逆吸附相,需要经过如图4一4所示的5个阶段[‘9]:l)从液相进入到固液膜;2)从膜进入到比较大的孔;3)从大(中)孔向微孔迁移;4)从孔壁向有机质表面迁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X70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晓旭;王祖伟;胡晓芳;;多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何艳;五氯酚的土水界面行为及其在毫米级根际微域中的消减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竺;多环芳烃在黄浦江水体的分布特征及吸附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李金花;共存污染物对三种有机物在土壤/沉积物上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玲;黑碳对五氯苯酚(PCP)的吸附—解吸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2 周华;沣河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志霞;东江中下游河网密集区水体有机物污染调查分析及其底泥沉积物对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波;城市污水处理中颗粒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去除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邢胜涛;有机污染物在氧化锰上的吸附与脱附行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康江丽;水体悬浮颗粒物对酞酸酯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陈薇薇;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吸附五氯酚(PCP)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吴振国;长江万州段悬浮泥沙颗粒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杜蓉;有机改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对PAEs吸附行为与机理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宋兴;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在辽河源头区典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38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