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多溴联苯醚类物质辐射降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19:16
【摘要】: 本文首先综述了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的特征、来源、国内外研究进展、治理概况和电子束、紫外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利用紫外光或者电子束降解4-溴联苯醚的机理、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紫外光解或者电子束辐解十溴联苯醚的降解机理、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4-溴联苯醚和十溴联苯醚这两类溴代苯醚有机物的紫外光解和电子束降解特性的分析,推测得知多溴联苯醚的紫外光解和电子束降解特性及途径。 (1)无氧条件下,4-溴联苯醚在紫外光照下产生阳离子自由基,其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速率k=2.67×10~6 s~(-1)·mol~(-1)·dm~3。当4-溴联苯醚溶液的pH>10.02,4-溴联苯醚在紫外光照下产生的阳离子自由基脱质子变为中性自由基。一定紫外光强范围内,4-溴联苯醚光解产物为苯醚和联苯酚两类有机物。初步推测无氧条件下,中性4-溴联苯醚溶液中,4-溴联苯醚紫外光解脱溴产生阳离子自由基,进一步反应生成苯醚和联苯酚等较稳定的中间体。4-溴联苯醚的溶液体系、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光照时间对4-溴联苯醚降解的影响。 利用电子束降解4-溴联苯醚。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对4-溴联苯醚脱溴,进而降解具有明显的作用。实验进一步讨论了,4-溴联苯醚的溶液体系、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辐照剂量对4-溴联苯醚降解的影响。 (2)采用紫外光解十溴联苯醚。研究结果表明,十溴联苯醚与4-溴联苯醚光解特性相似,十溴联苯醚在紫外光照下脱溴,进而降解。实验进一步讨论了,十溴联苯醚光解的中间产物和光解机理,结合4-溴联苯醚的降解机理,推测多溴联苯醚的光解机理和特性。十溴联苯醚的溶液体系、初始pH值和光照时间对十溴联苯醚降解的影响。降解后的十溴联苯醚,溴离子被脱除,成为低溴代联苯醚。 利用电子束降解十溴联苯醚。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对十溴联苯醚脱溴,进而降解具有明显的作用。实验进一步讨论了,十溴联苯醚的溶液体系、初始pH值、辐解剂量对十溴联苯醚降解的影响。 (3)采用多种分析手段(UV-VIS,pH,GC,HPLC,GC-MS)确定紫外光催化氧化或者电子束降解两类多溴联苯醚的中间产物。在4-溴联苯醚的降解过程中,主要分析了3种中间产物:联苯醚、对羟基联苯和邻羟基联苯。并推测了4-溴联苯醚主要的降解途径。 在十溴联苯醚的降解过程中,主要分析了2种中间产物:联苯醚、八溴联苯醚。并推测了十溴联苯醚主要的降解途径。
【图文】:

示意图,紫外光照,示意图,石英管


验反应装置(主要由一组规格相同而且紫外透过的石英管组成)。另外,由于进行实验中会产生臭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还用到了通风橱。整个辐照设备以及实验装置的示意图由图2.3所示。在实验中用来产生紫外光照源是10根紫外灯管。进行紫外辐照处理的样品放在反应装置中进行实验,反应装置由一组规格相同而且紫外透过的石英管组成,这一组石英管共有1根,用来盛放样品。石英管的尺寸大小是根据紫外反应器的大小而制作的,这样保证了在进行紫外辐照时,样品对紫外光有较高的利用率。石英管装入样品后其高度不超过10cm。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紫外灯管的长度有限,一定高度的样品,使由紫外灯产生的活性粒子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样品中;另外由于是采用氮气或者空气饱和样品后光照,这就保证了水样中气体的饱和状态。

曲线,266nm激光,苯醚,乙醇水溶液


经266nln激光光解分别于激光脉冲结束后0.15娜、1哪和20娜一记录瞬态吸收谱。可以观察到30Onm和76Onln两处特征吸收峰,,其中300lun与760nm处衰减速率不同(图3.2B)。具有760nm波段瞬态吸收的是4一嗅联苯醚的溶剂化电子。 015Jo。。。。。。队一一一一 015usss 000IUSSS△△ 20USSS日}亘瓢山O‘门口‘~O明口< Wavelength1nm图3.2(A)氮气饱和下中性4一澳苯醚 (9.55x10一,mmol.dm一3)乙醇水溶液经266nm激光光解后在不同时间记录到的瞬态吸收谱;(B)分别在300nm和760nm记录到的瞬态吸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Figure3.2(A)TransientabsorPtjonsPeetraobtainedinlaserflashPhotolysisofCZHsOHandwater solutioncontaining9.55火xo一 2mmox·dm一 3BnE一 3reeo司 edatdi价 renttimebubbledws山 pureNZ for20min(B)TransientabsorptionsPeetraobtainedatdifferentwavelength.为进一步判断4一嗅联苯醚乙醇水溶液被266nm激光光解产生的中间态物质,在溶液体系中加入50~ol.dm一,的特丁醇并以氧化亚氮饱和,在0.15协S、5卜S和15抖s记录瞬态吸收谱如图3,3A所示,300nln和76Onm两处的瞬态吸收减小,760nln处衰减速率增加,如图3.3B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表面热处理技术[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3期

2 刘英坤;朱峰;伍超群;;铜合金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简介[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1年03期

3 肖林;陆锐锋;胡华超;王超其;刘燕娜;;电子束高剂量辐照新鲜贻贝肉制品的试验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1年03期

4 ;仪器及设备[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1年07期

5 王乐;吴弼卿;李晓艳;梁培;顾培夫;;光学薄膜对LED出光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孟伟涛;苑会林;;高密度聚乙烯电子束辐射交联的研究[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1年04期

7 李芳;;辐照食品,你了解多少[J];中国食品;2011年11期

8 吴笛;;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年04期

9 韩淑梅;姜玉秀;;浅析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10 唐忠锋;;交联聚四氟乙烯的耐磨性能研究[J];有机氟工业;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增泉;于洁;柏鑫;肖桂里;张兆祥;张耿民;;场发射相干电子束特性检测仪的研究[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哲源;锁红波;李晋炜;;电子束熔丝沉积快速制造的成型与组织特征[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彭旭东;叶荣;兰海涛;吴琦;;鼻咽癌放疗中颈部射野摆位技术的改进[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郭鹏;关凯;;HR4钢电子束焊接工艺[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5 赵玉连;沈京玲;G.Berden;S.P.Jamison;;高能电子束的电光探测方法[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金江;张军;李金山;傅恒志;;电子束对共晶合金Ni-TaC凝固过程的影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马通达;孙继光;张希顺;陈朝相;;JEM-2000FX电镜电子束发生系统故障分析及检修[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周文振;;自屏蔽电子束灭菌装置[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路敦柱;刘树德;傅世j;;γ辐射源与电子束在辐射加工技术中的比较[A];全国辐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云堂;郭东权;;食品辐照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瑞哲;上海光源出光了![N];解放日报;2008年

2 葛进;东芝首次研制成功新型多电子束型电子管[N];科技日报;2008年

3 都莉楠;LGF702P CRT引领“未来窗”终极革命[N];电脑商报;2003年

4 徐铮奎;瑞典发明铸造医用零件新设备[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顾新杰;CRT的终极革命[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记者秦京午;中国推出自屏蔽电子束灭菌装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林宗辉;LCD TV画质如何与传统CRT平起平坐?[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8 李才兰;彩电的保护[N];江苏科技报;2003年

9 曹华;上光干燥的最新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记者  毛黎;美首次观察到超发光现象[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文彦;多溴联苯醚类物质辐射降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孔祥东;电子束液态曝光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杜应超;基于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的理论及初步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耿东兵;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有优;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詹晓平;经皮给药系统中控释膜的制备和表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张剑;冶金提纯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陆建钢;高分辨率显示特性的分析与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陈玺;微结构中波的动力学及共振现象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王同权;高能质子辐射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军晓;基于AFM的电子束纳米级光刻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2 耿建暖;螯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苹果汁中有害金属离子去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应超;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理论研究及初步实验设计[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李成辉;220GHz同轴腔回旋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吴乘波;环形电子束焊缝超声自动检测系统研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太闯;电子束辐照交联改性制备聚丙烯发泡片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李可;犬急性心肌梗死e-Speed电子束CT心肌灌注及心功能评价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孙志国;回旋波整流器能量转换区和收集极的理论分析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汪志刚;场发射阵列薄膜设计及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蒋彩云;空间电子束电聚焦系统的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40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0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0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