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的合成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25 23:35
【摘要】:论文研究了复合型混凝剂PDADMAC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首选采用统计学田口方法设计出PDADMAC的制备路线,以期获得优化的合成条件。通过方差分析分析(ANOVA),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其次采用混凝试验,,以余浊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为指标,对PDADMAC的混凝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DADMAC的优化合成条件是温度50oC,引发剂用量0.20g,去离子水用量10mL和合成时间8h。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DADMAC除浊能力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合成温度,其次是引发剂用量,合成时间和去离子水用量。采用田口方法研究了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去离子水用量和合成时间对产品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去离子水用量和合成时间分别是60oC,0.15g,10mL and5h时,产品粘度达到最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合成温度是产品粘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引发剂用量,合成时间和去离子水用量。 混凝的优化条件为:投加量为12mg/L,生活污水pH值为9,快速搅拌速度为300rpm以及沉淀时间120min。在优化的混凝剂投加量条件下,浊度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6.56和57.64%。其中污水的浊度从70.9NTU下降到9.53NTU,而COD从288mg/L下降到122mg/L。但是在优化的废水初始pH条件下,浊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1.06%和57.47%。在优化的混凝剂投加量条件下,COD值为从初始的174mg/L下降到74mg/L,而浊度从106NTU下降到9.45NTU,且浊度和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0.71%和76.54%。此时,浊度下降到9.15NTU而COD下降到42mg/L,胶体的zeta电位值小于零(-4.97mV),因此电中和机理在混凝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PDADMAC唯一的混凝机理。 论文研究了PFS与新型复合絮凝剂PFPD_1, PFPD_2和PFPD3。通过响应曲面(RSM)法研究了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和污水初始pH值对污水浊度和COD去除的影响,从而获得能够达到最佳COD去除效果的混凝剂投加量和废水初始pH值。结果表明观测值与预测值相吻合。 通过模型对各种混凝剂进行除浊效果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当PFS投加量为390mg/L与pH为7.7时,浊度去除率达到98.2%;当PFPD_1投加量为430mg/L,pH值为7.96,浊度去除率预测值为98.1%。PFPD_2的最佳混凝条件为投加量320mg/L和pH为7.24,浊度去除率预测值为96.75%;采用PFPD3,模型预测的浊度去除率为90.5%,此时混凝剂投加量为390mg/L与pH值为7.28。 通过模型研究了混凝剂对废水COD的去除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FS投加量为390mg/L,废水初始pH为7.32时, COD去除率能够达到66.9%; PFPD_1投加量为384mg/L和废水初始pH值为8.13时,66.2%的COD将会被除去;当投加量为450mg/L且废水初始pH值为8.14,PFPD_2对COD去除有69.4%的预测效果;模型预测表明:当PFPD3投加量为390mg/L与废水初始pH值为7.49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67.6%. 采用浊度与COD作为模型的响应值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FS投加量为388mg/L与废水初始pH值为7.6时,浊度和COD的去除率预测值分别为98.1%和66.8%;采用PFPD_1,当投加量为384mg/L和废水初始pH值为7.75时,浊度和COD的预测效率分别为97.8%和65.8%;采用PFPD_2,混凝剂投加量为444mg/L和废水初始pH值8.05时,浊度和COD的预测效率分别为93.65%和69.05%;在PFPD3投加量390mg/L与废水初始pH值7.48条件下,浊度和COD的预测效率分别为90.5%与67.6%。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剂除浊性能大小比较为:PFSPFPD_1PFPD_2PFPD3;而COD去除率的性能大小比较则为PFPD_2PFPD3PFSPFPD_1。 在优化的预测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FS,浊度从67.3NTU降低至2.66NTU,而COD值从200mg/L降低到65mg/L;采用PFPD_1,浊度从74.0NTU降低至2.70NTU,而COD值从194mg/L降低到65.2mg/L;但是,采用PFPD_2,废水的浊度从70.4降低到5.25NTU,而COD从192mg/L降低至60.9mg/L;最后,采用PFPD3进行混凝试验,浊度从初始的63.1NTU降低到6.10NTU,而废水COD含量从199mg/L降低至63.8mg/L。实验结果证明了RSM方法适合于优化混凝过程。 论文还研究了复合混凝剂PFPD_1与PFPD_2的制备以及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同时与PFS进行了比较。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和观察在不同混凝剂投加量与污染水初始pH条件下,浊度和TOC的去除效果。此外,预测了达到最低余浊和TOC值时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和废水初始pH值。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观察值基本一致。 通过模型对余浊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PFS投加量为20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8.13时,浊度从初始8.01NTU降低至0.924NTU;采用PFPD_1,当投加量为14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7.52时,浊度从初始的8.01NTU降低至0.907NTU;而采用PFPD_2,在投加量为10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7.34时,浊度从初始14.4NTU去除至1.08NTU。 通过模型对TOC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PFS投加量为20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7.98时,TOC预测值从初始3.17mg/L降低至2.03mg/L;采用PFPD_1,当投加量为18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7.97时,浊度从初始3.17mg/L去除至1.83mg/L;而采用PFPD_2,在投加量为140mg/L与污染水初始pH为7.94时,浊度从初始2.53mg/L去除至1.51mg/L。 通过余浊模拟,结果表明各种混凝剂混凝性能大小比较为:PFSPFPD1PFPD_2;而通过TOC模拟,结果表明各种混凝剂混凝性能大小比较:PFPD_2PFPD_1PFS。实验验证了RSM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一致,证明了该模型适用于混凝过程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宇;孙宝盛;孙井梅;张海丰;齐庚申;;响应曲面法在枯草芽孢杆菌优化培养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鲍俊杰;齐海生;;菜籽粕脱毒及菜籽蛋白分离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3 黄仁福;吴周和;韩春城;朱轶婷;;响应面法优化红景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1期

4 王涛;姚约东;朱黎明;傅礼兵;;Box-Behnken法研究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J];断块油气田;2010年04期

5 姚继明;;木瓜蛋白酶体系改善羊毛织物的防缩性能[J];纺织学报;2009年12期

6 李珂;张健飞;李秋瑾;;棉织物泡沫染色的过程控制与工艺优化[J];纺织学报;2011年12期

7 陶连春;蒋旺;肖华斌;;响应曲面法蓝色矮牵牛色素的提取[J];甘肃科技;2012年08期

8 张跃军;赵晓蕾;李潇潇;印东凯;吴晓莉;苏功建;;处理低温、低浊宁波白溪水库水的混凝剂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3期

9 周爱东;杨红晓;贺祝;;菜籽饼粕脱毒及菜籽蛋白提取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10 熊涛;黄锦卿;宋苏华;王韵;谢明勇;;植物乳杆菌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优化[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野;李军幸;张克强;李斌;;枯草芽孢杆菌XF-1发酵培养基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松;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安全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芳;微藻油脂合成调控及膜分散原位萃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允祥;杯伞(Clitocybe sp.)AS 5.112胞外多糖发酵、生物活性及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谢志鹏;发酵法生产米多霉素的菌种选育、培养条件优化和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赵海珍;脂肪酶催化猪油酸解制备功能性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杨胜远;利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 thermophilus)Y-2生产γ-氨基丁酸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付娟妮;真姬菇液态发酵及菌丝体多糖的提取纯化与结构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楠;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叶红;马尾藻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及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陈亮;苹果早期落叶病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田间应用[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云峰;不同营养条件和培养方式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油脂合成含量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柏泽伟;嵌段共聚物与二氧化硅胶体粒子之间相互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娟;樟芝菌丝体发酵与富硒工艺条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杰;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不同浊度源水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林德慧;高静水压处理对葡糖醋杆菌的影响及发酵培养基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唐艳;贵州煤矿酸性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宇;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德伍;影响牛仔服装树脂压皱整理效果因素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9 朱均旺;菜籽蛋白的反胶束法提取及其酶解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魏艳平;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的研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0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0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