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发布时间:2020-04-28 06:43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湖泊富营养化是最为普遍,也是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的内源释放是影响湖泊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浅水湖泊的内源释放机制还是不甚清楚。为了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就必须全面了解生源要素在浅水湖泊中的循环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生源要素的演化规律,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本论文工作以太湖、巢湖、龙感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氮、磷、硅等生源要素化学形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浅水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循环机制和沉积物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机制以及藻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生物硅、聚磷酸盐等沉积记录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太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聚磷酸盐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各个湖泊水体总磷(TP)的含量以太湖最高,巢湖次之,龙感湖最低,与湖泊的营养程度紧密相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体磷形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冬季溶解有机磷(DOP)较夏季高出许多,而夏季溶解反应磷(SRP)也较冬季高出许多,这可能与夏季藻类旺盛的新陈代谢作用所导致的磷释放和磷转化有关。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冬季各个湖泊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子为P,夏季太湖和巢湖却有部分样点落入Si限制的范围,这与太湖营养盐结构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演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2.夏季太湖北部藻类的密度较大,最大可达8.53×10~8个L~(-1),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和隐藻等组成,以微囊藻为优势种,并且含有较多指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的藻类种属,各种指标显示水体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属中营养—富营养化范畴,空间分布趋势与藻类分布类似。 3.与其它湖泊相比,浅水湖泊的水动力条件较强,悬浮物不易沉降,悬浮有机质的降解较高(98%)。藻类是藻型湖泊悬浮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藻类的降解释放对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反复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4.通过有机C/N原子比值研究发现,各个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湖泊自生有机物源,受陆生有机物源影响较小。另外,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TP、无机磷(Pin)、有机磷(Porg)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N、P基本上都是来自与湖泊沉积
【图文】:

示意图,沉积物一水界面,磷循环,示意图


13.1浅水湖泊磷的滞留机制磷进入湖泊后,颗粒态可能直接沉淀进入沉积物,溶解态可能被湖泊初级生产者所利用,最终以有机态形式沉淀进入沉积物(图1一)l。另外,碳酸盐、勃土矿物以及铁、铝水合物的吸附,或形成钙、铁、铝的磷化合物等也可将部分磷带入沉积物中去(Houseetal.,1986:Driscolletal.,1993;ooletmrna,1995:H别rtleyetal.,1997:Hongre,1997;P代甲asnadBurke

龙感湖,巢湖,太湖,地理位置


阳闸等水利设施修建以后,该湖完全受人工控制,转变为水库型湖泊。该湖呈浅碟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湖面高程12.lm,平均水深.378m,长3.78mk,最大宽度21.1km,平均宽度10.72km(图2一2)。湖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5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宣鹏里;许其功;魏自民;毛玉梅;赵国鹏;李玉华;熊善高;;东北典型湖库水体中可溶性氮的分异规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张莹莹;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文彦;达里诺尔沉积物中硅的地球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田乃琴;府南河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赋存状态及其分布[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阎恩松;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于洋;城市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3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3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