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工业废渣污泥干化剂的研制及半干化污泥的资源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0:35
【摘要】: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污泥的产出量迅速增加,其含水率高且呈现一种稳定的液-固相混合浆态特征,仅靠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机械力处理只能将其含水率降至80%左右,进一步的干化通常采用热干燥等手段,能耗较高,同时干化后的污泥遇水又转变为泥浆态,且其中重金属可能浸出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本文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以工业废渣—矿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多种激发剂复合实现矿渣的高效激发,形成一种经济、有效的城市污泥干化剂,对经城市污水厂机械脱水后的湿污泥(泥饼)进行有效干化,降低污泥含水率的同时改变污泥胶状亲水性能并固化其中部分重金属,实现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置。同时,通过污泥干化剂的加入调整污泥中无机物组分,从而代替部分粘土烧制污泥陶粒,进一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处置。 本文以武汉市某污水处理厂机械脱水后的湿污泥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自身理化特性、污染特征进行全面测定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生石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单一胶凝材料对污泥干化效果,并以HAS土壤固化剂及其相关的淤泥改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分别研究了两类矿渣基HAS土壤固化剂对湿污泥的干化效果。在对上述四种材料的干化效果及机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矿渣、生石灰、二水石膏、活性激发剂A及促凝剂五组分复合配制污泥干化剂。通过对污泥干化剂干化效果的研究,分析了其应用于湿污泥干化处理的可行性并结合XRD、SEM等技术对其干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半干化处理后污泥的耐水性及浸出毒性也进行了研究。最后,以半干化污泥为原料进行了污泥陶粒烧制试验并分析了污泥陶粒的性能与结构,探索了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污泥干化剂配方优化研究 为分析污泥干化剂各组分配比对其干化效果的影响,对污泥干化剂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其中促凝剂质量含量很小,采用外掺方式,因此污泥干化剂的配方研究主要分为矿渣、生石灰、二水石膏、活性激发剂A的四组分配方试验和促凝剂掺量的优化试验两部分。四组分配方试验采用带约束条件的配方均匀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干化污泥含水率与四组分质量含量间的回归模型。同时,根据各因素的约束条件,建立了配方优化模型,并通过复合形法优化计算得出了四组分的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性等因素后对配比进行了进一步调整,确定了四组分的最佳配比。促凝剂掺量优化试验以四组分最佳配比为基础,比较了外掺促凝剂B和C及不同掺量条件下干化污泥含水率高低,从而确定了促凝剂的种类和最优掺量。两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干化剂的最佳配比为:40%的矿渣+21.09%的生石灰+30.91%石膏+8%的活性激发剂A,同时外掺1%的促凝剂C。 (2)污泥干化剂的干化效果研究与机理探讨 以最佳配比配制污泥干化剂进行污泥干化试验,从而研究污泥干化剂的干化效果并探讨其干化机理。污泥干化试验主要研究干化剂干化污泥的含水率随材料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变化情况,并同生石灰的干化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干化剂净浆样品的XRD定性及半定量分析,进一步探讨污泥干化剂水化反应及其干化污泥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相对生石灰,污泥干化剂的干化效果有了较大提高,尤其适合应用于目标含水率在40%-60%间的污泥半干化处理。XRD分析表明,污泥干化剂主要通过钙矾石和水化硅酸钙等水化产物的生成,尤其是钙矾石的大量生成,将污泥中自由水转变为结合水从而实现污泥干化。 (3)污泥干化剂改性效果研究与机理探讨 按最佳配比配制污泥干化剂并对干化污泥进行耐水性试验和毒性浸出试验。耐水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对生石灰,污泥干化剂能显著改变污泥的亲水性能,干化剂掺量20%的干化污泥养护3d后,在水中浸泡7d时其结构仍保持一定的强度,不会解体,因而干化污泥体系发生的胶凝反应不仅可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而且水化产物的大量生成可以改变湿污泥中固体颗粒的结构,从而削弱污泥中胶体物质的亲水性,并增加干化污泥强度。此外,重金属浸出试验结果表明,掺加10%污泥干化剂养护3d后的污泥其中各重金属浸出浓度已满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中的要求,且污泥干化剂固化效果远优于生石灰。 (4)污泥陶粒烧制的原料组成及热工制度的优化研究 以陶粒烧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湿污泥干化效果与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以半干化污泥替代部分粘土进行污泥陶粒烧制试验。前期资料的查阅和试烧实验首先确定了污泥陶粒烧成的基本技术路线,之后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了污泥干化剂质量、粘土质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四因素对污泥陶粒的表观密度、颗粒抗压强度和吸水率三个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陶粒的表观密度、颗粒抗压强度和吸水率均随污泥干化剂掺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粘土质量、焙烧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陶粒的表观密度和颗粒抗压强度均增加,吸水率均减小。从陶粒综合性能出发,对三个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后,确定污泥陶粒烧成工艺的最优方案为污泥干化剂与湿污泥质量比为0.05,粘土与湿污泥质量比为2.4,焙烧温度为1180℃,焙烧时间为15min。 (5)污泥陶粒性能检测与安全性评价 为分析半干化污泥烧制陶粒技术的可行性,按《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二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GB/T 17431.2-1998)对优化方案烧制出的污泥陶粒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陶粒重金属浸出毒性进行试验研究,以评价污泥陶粒使用时的环境安全性,同时,结合XRD和SEM技术分析了污泥陶粒的物相组成与内部结构并探讨了半干化预处理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污泥陶粒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集料》(GB/T 17431.1-1998)中的规定,且重金属已被大部分固化在污泥陶粒中,其浸出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中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XRD和SEM分析表明,污泥中高含量的磷有利于污泥陶粒烧制过程中磷酸铝的生成从而提高陶粒强度,而半干化过程中钙矾石晶体的生成可促进污泥陶粒的膨胀,改善其内部孔型结构,从而提高陶粒强度并降低其吸水率。 本文所提出的污泥干化剂对湿污泥有很好的干化及改性效果,同时半干化后的污泥可应用于烧制污泥陶粒,其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轻集料标准,且不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该种污泥干化剂取之于工业废渣,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可实现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置,其对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文】:

城市污泥,主要国家,干污泥,葡萄牙


俺鞘惺姓鋹枋?如雨 !污水管网)的逐步完善而急剧增加(图1一1)" 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10 % 的城市, 污泥产量 (泥饼) 可能高达生活垃圾量的04 一06 % 2]l " 因此, 城市污泥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废弃物之一 "德国图 1一1法国 荷兰 葡萄牙 英国91 29 ~ 02 50 年欧洲主要国家干污泥产量3]l另一方面, 城市污泥的成分非常复杂, 除含有大量水分外, 还包括大量的有机质及病原微生物 ! 寄生虫卵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若不采取任何措施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因此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

污泥处置,技术,污泥处理,污泥


. 绿化3.54 %3.45%图1一3 几种污泥处置技术在国内所占比例就发展趋势而言, 我国的污泥处理正由浓缩 ! 脱水 ! 露天简易堆放等初级处理向堆肥发酵 ! 卫生填埋 ! 焚烧发电! 能源利用 ! 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等各类资源化方向发展 "针对我国污泥发展现状, 我们不仅要结合国情, 大力研究并推广部分成熟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还应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角度, 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来制定污泥处理政策并研发污泥处理! 利用新技术, 在控制污泥污染的同时, 加大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比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捷;侯浩波;贺杏华;刘文士;;碱矿渣胶凝材料固化重金属污泥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4期

2 李东旭;矿渣水泥水化产物平衡体系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1年01期

3 付融冰,杨海真,甘明强;中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现状及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5期

4 赵萌;李洁;王平艳;;利用粉煤灰固化含砷污泥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5 黄晓庆;黄少斌;杨顺汉;;污泥的特性与建筑材料资源化利用[J];粉煤灰;2006年01期

6 蓝俊康,丁凯,王焰新;钙矾石对Pb,Zn,Cd的化学俘获[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李玉华,徐风广,王娟,宋增坤;水泥水化物中钙矾石的X射线定量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3年03期

8 尹军,谭学军,廖国盘,翟佳麟,刘国栋;我国城市污水污泥的特性与处置现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9 孙家瑛,诸培南,吴初航;矿渣在碱性溶液激发下的水化机理探讨[J];硅酸盐通报;1988年06期

10 蓝俊康,王焰新;利用复合水泥固化Pb~(2+)的机理探讨[J];硅酸盐通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贵云;河道底泥资源化—新型陶粒滤料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2年

2 甘义群;城市污泥热解特性及资源化利用新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3 李磊;污泥固化处理技术及重金属污染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彩云;重金属元素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浸出性及固化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 张国伟;河道底泥制备陶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3 李志刚;城市污水厂污泥微波干燥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姜瑞勋;污泥低温薄层干燥及污染物析出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3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3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