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工业废水生物降解及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1:20
【摘要】: 硝基苯类化合物在有机化工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火炸药等许多行业的直接或间接原料。它性质稳定,属难降解有机物,不易被生物降解,对环境的危害大,并且,在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中还含有中间产物及无机盐分,因此,又加重了这类生产企业所排废水的处理难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实际工业生产废水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有机污染物及无机盐对工艺技术的冲击负荷,首次系统研究了废水生物降解性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高效降解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耐盐微生物复合菌群以及生物强化处理工艺技术和参数。概括如下: 1.研究结果表明:对成分复杂的硝基苯类生产废水,首先采用前处理工艺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以聚合硫酸铁为混凝剂,并以生石灰为助凝剂配合使用效果良好。 2.采用Fe~(2+)/Fe~(3+)还原氧化系统、Fenton试剂氧化处理和电化学还原系统三种预处理方式,均可以显著提高硝基苯类生产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然而从废水的处理成本,设备投资的强度以及操作运行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评价,电化学还原系统更适合于硝基苯类的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过程。 3.兼性厌氧水解工艺应用于该类生产废水是有效的。所培养驯化的兼性厌氧菌可将硝基苯类转化成苯胺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所培养驯化的硝基苯类废水降解菌群在盐度小于15000mg/L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降解了硝基苯的同时也降解了其它的有机污染物。对比试验表明:将生物强化工艺(PACT)应用于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处理时,在抗冲击负荷、CODcr去除率等方面优于传统工艺。而PACT工艺与耐盐的硝基苯类废水降解菌群的有效结合则是目前该类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的首选技术工艺。 5.将电化学还原预处理技术、兼性厌氧水解、硝基苯类废水降解菌群和生物强化工艺(PACT)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的应用于硝基苯类生产废水处理工程效果显著。CODcr、硝基苯(NB)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5.1%、98.7%和95.9%以上。 总之,本文以硝基苯类化合物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在生物降解性提高的技术、高效降解菌群的培养驯化、生物强化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所得结果对硝基苯类化合物生产废水及类似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以及应用价值。
【图文】:

处理效果,浓度,活性炭,COD去除率


曝曝罄COD去除率增加的百另另卜比比加活性碳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没加投加活性炭的度的增加,COD去除率也随之提高,但COD去除率不成比例,这结果跟很多文献报道相同““,一’侧,,主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并不随着活性炭去除。的孔,当活性炭与废水接触时,在这些小孔内会物,并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在活性炭表面又能表面的微生物体会形成大孔隙,大孔隙又会吸附来越大,污泥浓度升高,沉降性提高。实验中,可0.smg/L、1,Omg/L、2.Omg/L时,污泥浓度从、0.225mg/L和04339/L,但此后随着PAC浓度。8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泽;;3-(2,3-二羟基丙基氨基甲酰基)-5-硝基异酞酸甲酯的合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2 周大顺;王志良;李国平;陈建秋;;三苯类废气处理进展[J];化工环保;2011年02期

3 马素德;郭焱;宋国林;苗宗成;王登武;;涂料用自乳化型硝化棉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1年05期

4 陈明鲁;方浩;;扎鲁司特合成路线图解[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年05期

5 马文博;尹平;何菱;;N-氰基-亚胺酯衍生物的合成新方法[J];合成化学;2011年04期

6 张丹;张学俊;;四叔丁氧基酞菁锌的合成、表征和光谱性质[J];化工中间体;2011年08期

7 李明田;;一种新型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制备及其与ctDNA的作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施阳;;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薄层色谱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吴翠红;;开磷建成600kt规模合成氨项目[J];齐鲁石油化工;2011年02期

10 邢晓玲;赵凤起;姬月萍;肖立柏;徐司雨;胡荣祖;;DINA在DMSO中的溶解性能(英文)[J];火炸药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李德发;张丽英;常碧影;;饲料中5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步测定方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于凯;张哲;崔新义;;3-氨基-4-氯-N-(3-氯-2-甲基苯基)苯甲酰胺的合成[A];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鹏;刘新才;周宏伟;陈春海;;含硝基侧基的功能性聚醚醚酮的制备及表征[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赵成学;陈国飞;蒋锡夔;王贤珊;;酰基过氧化物的化学——2-硝基2-亚硝基丙烷与含氟酰基过氧化物的反应[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5 卞占强;贾振民;李琴;宋志超;侯登科;雷天乾;张书胜;;甲基硝基胍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春梅;;6-硝基-1,2-重氮氧基-4-萘磺酸及其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泳;陆扬;汪波;许遵乐;;6-硝基-1,1′-联-2-萘酚的合成[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赵刘斌;吴德印;田中群;;对巯基偶氮苯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DFT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赵慧云;仉文升;沈磊;李五岭;;3-硝基三唑衍生物TA-101的体内放射增敏作用[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林秋华;;亚硝酸根和硝基的配位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律己 通讯员 富瑶;苯类尾气回收系统“落户”金陵石化[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王爱军 记者 李斌;天脊硝基化肥大步进军华南市场[N];长治日报;2011年

3 汪家铭;硝基复肥替代硝铵渐成趋势[N];农资导报;2006年

4 汪家铭;硝基复肥替代硝铵渐成趋势[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家铭;硝基复肥替代硝铵渐成趋势[N];农资导报;2007年

6 木佳;松花江污染带下移[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记者 张健秋;新都明年推出硝基高塔复合肥[N];农资导报;2006年

8 王琴 陈西峰;大船重工增产不增污[N];中国船舶报;2005年

9 陆慕寒;35项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设备篇(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10 董时钊;银光集团一硝基间二甲苯领军国内市场[N];白银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立超;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工业废水生物降解及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骥;多硝基立方烷等有机笼状高能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3 王思宏;硝基作为锌离子结合基团的含锌金属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4 竺可青;低浓度烷化剂MNNG对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3年

5 金明;新型偶氮苯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诱导双折射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谢波;链霉菌催化芳香硝基还原及其关键酶的分离与克隆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宪民;沈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金静华;低浓度烷化剂诱发的细胞应答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李亚民;若干硝基、亚硝基化合物光解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卢美萍;抗氧化干预及联合NO吸入对胎粪诱导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敏;氯代硝基苯类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化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桂银;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三个β-硝基取代苯乙烯[D];中南大学;2004年

3 潘良金;对三氟甲基苯胺的合成[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王开明;含硝基炸药撞击感度与其分子内静电势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项硕;氯代硝基苯污染物厌氧—好氧序列生物降解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李慧;2-异丁基-3-硝基丙酰氨基酸类嗜热菌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高翔云;白腐菌治理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张雷涛;5-硝基噻唑-2-甲酸及其生物活性衍生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洪珍;多硝基氮杂环丁烷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隆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硝基酷氨酸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