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快速增加,但一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造成“垃圾围城”的现象时有发生。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普遍存在的污泥出路不畅已影响到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小城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垃圾和污泥处理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开发一种成本可接受、管理运行简便的技术已迫在眉睫。围绕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这一重大原则,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小试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自热式好氧厌氧一体化反应器(SHAAI反应器),反应器由污泥仓和垃圾仓组成,二者容积根据热量平衡要求,依据小城镇生活垃圾实际产生量与同等规模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的比值确定,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垃圾产热为污泥厌氧消化提供温度条件,还具有节约投资和用地,便于管理,实现垃圾和污泥处理区域平衡的优势。以大渡口区的生活垃圾及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储泥池的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反应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开发了自热式好氧厌氧一体化处理中试反应器,垃圾仓有效容积为5.28m3,污泥仓有效容积为0.9m3,污泥仓外室与内室体积比为1.48:1,垃圾仓和污泥仓分别采用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的方式开展试验研究。 ②利用SHAAI反应器进行了启动试验研究,每天处理垃圾200kg,污泥投配率为10%,在启动试验过程中,污泥仓内、外室温度与垃圾仓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温度相差不大,说明垃圾仓产热对污泥仓温度变化的影响显著,二者之间的传热效率较高;反应器运行稳定,污泥仓内pH值、碱度、VFA和SCOD等指标均在微生物适宜生存范围之内;污泥浓缩效果较好,排泥体积较进泥减少68%,而有机质去除率仅为13.2%。 ③在15%、20%和25%等投配率下进行了SHAAI中试反应器处理效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仓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垃圾仓的基本一致,在污泥投配率为20%时,反应器的处理效能最好,污泥仓平均温度35.2±2.5℃;在该投配率下,污泥仓内、外室的pH值、碱度、VFA和SCOD均在厌氧菌适宜的范围之内,没有出现酸化现象;反应器浓缩效果较好,含水率由进泥的98.4±0.6%降至排泥的89.7±1.8%,污泥体积减少84.5%;VS/TS由进泥的0.393±0.02减少至排泥的0.299±0.008,有机质平均去除率为24.0±3.6%;日均产气量为110L/d,其中,甲烷占气体总体积的61.6%,二氧化碳占24.2%,氮气占12.5%,氧气占0.9%;随着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EPS、蛋白质和多糖含量逐渐减少,且蛋白质/多糖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④在各自最佳工况下,对课题组开发的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反应器)在恒温加热条件下、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生产性试验反应器(TISTDP反应器)在常温条件下和SHAAI反应器在自热条件下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ISTD反应器温度波动最小,浓缩效果和稳定性最好,产气中甲烷含量最高,综合处理效能最佳;SHAAI反应器综合处理效能次之,但和TISTD反应器非常接近;TISTDP反应器综合处理效能相对最差。 ⑤对不同投配率下污泥仓微生物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试验,结果表明:扩增后的条带清晰,亮度较高,PCR扩增效果较好,产物纯度高;DGGE图谱均有多个条带,说明微生物呈多样性分布,表明在垃圾堆肥产热的条件下,SHAAI反应器污泥厌氧消化能够维持多种微生物生长,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丰富指数结果表明污泥仓内、外室微生物呈多样性分布,且在同一投配率下,污泥仓外室物种丰富指数和香浓-维纳指数均大于污泥仓内室。 ⑥将不同投配率下反应器污泥样品DGGE图谱中的特异性条带1至27进行了割胶回收、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种群结构进入较长的稳定期,优势种群明显且不易更替。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大部分为Clostridium acidurici等具有水解酸化功能的菌属以及Helicobacter muridarum等盐螺旋藻属的厌氧菌,同源性基本都在95%以上。 ⑦论文最后对SHAAI反应器有机物去除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于米-门公式,采用试验数据求定了不同投配率下反应器有机物的降解动力学参数max和Ks,结果表明:当投配率为20%时,vmax达到最大,为0.025d-1,证明了最佳投配率为20%的结论;垃圾仓的温度与污泥仓温度呈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825,说明垃圾仓温度对污泥仓温度造成了比较显著的影响。 研究证实利用一体化反应器处理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是可行的,试验结果为SHAAI反应器的工程设计、运行和控制方面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推动污泥与垃圾一体化处理技术在小城镇工程化应用、实现小城镇污泥和垃圾处理的区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图 1.1 混合堆肥的技术路线Fig.1.1. The technical line of mixed compost③混合焚烧混合焚烧是在具有富余能力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中,借助其先进的焚烧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将脱水污泥送入垃圾焚烧系统与生活垃圾一并处理设置专门的污泥储存及输送装置,将污泥按一定的比例喂入气化炉,实现垃圾混合焚烧处理。该方式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泥零排放,还具有综和运行费用低、增加焚烧厂发电量的优势,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有机固体废弃物含水率普遍较高,热值不够高。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物和一定量的纤维木质素,轻微脱水后的污泥发热量约为 836 kJ/kg;而垃运行所需的最低热值标准是 4500 kJ/kg,稳定发电的热值标准为 6000 kJ/kg④一体化协同处理一体化协同处理是将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在一体化设备中
表 2.4 反应器各组成部分规格与功能Tab 2.4 The qual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each component in reactor部位序号 部位名称 作用与功能1 进泥管 将新鲜剩余污泥导入污泥仓外室2 过水孔 污泥外室浓缩污泥进入污泥内室3 三相分离器 用于污泥、污水、沼气的分离4 通气孔 直径为 60mm,污泥外室产生的气体进入污泥内室5 污泥搅拌桨 搅拌污泥,促使污泥充分混合,促使污泥沼气分离6 搅拌电机 为污泥和垃圾搅拌装置提供动力7 排水管 直径为 65mm,排除污泥仓上清液8 排泥管 直径为 80mm,排除污泥仓消化污泥9 渗滤液排出管 直径为 65mm,,排除垃圾仓渗滤液图 2.1 反应器剖面图Fig.2.1 The Sectional Drawing of the Reactor图 2.2 反应器实体图Fig.2.2 The Picture of the Reactor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明武;高春荣;赵平;;北京市污泥堆肥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2 朱睿;吴敏;杨健;魏传银;张滨;;浓缩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组分与脱水性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军;任健;王洪臣;甘一萍;周军;张帅;;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4 闵庆文,裴晓菲,余卫东;我国城市垃圾及其处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6期
5 闫江;江娟;;生活垃圾厌氧堆肥产甲烷及古细菌多样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6 孙赛玉;李秀芬;封磊;徐绘霞;堵国成;陈坚;;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层胞外多糖性质及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9期
7 吴雪峰;李青青;李小平;;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管理体系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8 池勇志;迟季平;马颜;王少坡;李玉友;;城镇污水污泥性质与处理处置概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9 万立国;田禹;张丽君;方琳;;污水污泥高温热解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10 周杨;高超;毛士泽;张轶凡;;污泥厌氧消化池的启动运行经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畅;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洁;碱和超声波预处理技术促进污泥厌氧消化效能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胡学斌;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中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李江;城市污水厂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处理生产性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49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