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考虑碳交易的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6:13

  本文关键词:考虑碳交易的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空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可再生能源电源作为清洁环保电源,有利于推动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由于可再生能源固有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电网成本高、管理困难,微网和虚拟电厂是目前解决多个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随着含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电源渗透率增大,如何合理利用常规机组实现虚拟电厂出力稳定和低碳排放,并使两者均获得最大收益有着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总结了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并提出一种考虑区域环境容量裕度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法。通过算例比较了各分配方法的优劣。在无电力市场情况下,本文假设虚拟电厂参与清洁发展机制交易,而常规机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别构建了虚拟电厂单独出力模型以及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出力模型,分析了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由于碳排放、备用、发电成本等方面具有互补性而形成的合作空间。模型采用场景分析法处理虚拟电厂出力不确定性,基于Shapley值进行合作收益分配。研究了碳排放模式、常规机组类型、虚拟电厂对其可再生能源的预测精度、碳排放价格等因素对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的合作影响,为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谈判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文还研究了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参与多时间尺度滚动市场及面临不同电价机制时的合作博弈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虚拟电厂出力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分析了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的合作空间和各自的电量分配策略。算例采用真实电力市场数据,得出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在多级市场中合作收益和电量分配策略;分析了虚拟电厂出力预测精度和溢价电价水平对合作空间及分配策略的影响,算例结论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与常规机组在多市场环境下的谈判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关键词】:虚拟电厂 分布式电源 碳交易机制 合作博弈 Shapley值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61;X19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11-16
  • 1.2.1 虚拟电厂的研究发展现状11-14
  • 1.2.2 合作博弈的研究发展现状14-16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6-17
  •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理论与实践17-29
  • 2.1 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17-22
  • 2.1.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及运行机制17-20
  • 2.1.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及运行机制20-22
  • 2.2 碳排权初始分配方法22-26
  • 2.2.1 常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23-25
  • 2.2.2 考虑不同区域环境容量裕度的分配方法25-26
  • 2.3 算例分析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碳交易机制下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博弈模型29-41
  • 3.1 概述29
  • 3.2 碳交易机制下虚拟电厂独立优化模型29-31
  • 3.2.1 模式一:虚拟电厂减排量允许交易29-30
  • 3.2.2 模式二:虚拟电厂减排量非用即弃30-31
  • 3.3 碳交易机制下常规机组独立优化模型31
  • 3.3.1 模式一:常规机组碳排放权允许交易31
  • 3.3.2 模式二:常规机组碳排放权非用即弃31
  • 3.4 合作博弈优化模型31-32
  • 3.5 基于SHAPLEY值法的收益均摊模型32-33
  • 3.6 算例分析33-40
  • 3.6.1 算例介绍33-35
  • 3.6.2 算例结果35-37
  • 3.6.3 影响因素分析37-40
  • 3.7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多级电力市场下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博弈模型41-51
  • 4.1 概述41-42
  • 4.2 多级市场下虚拟电厂独立优化模型42-44
  • 4.3 多级市场下常规机组独立优化模型44
  • 4.4 多级市场下合作博弈模型44-45
  • 4.5 算例分析45-49
  • 4.5.1 算例结果45-47
  • 4.5.2 影响因素分析47-49
  • 4.6 本章小结49-5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将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技术示范工程[J];化工进展;2001年01期

2 任东明,曹静;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3 ;可再生能源融资及清洁发展机制研讨会在京召开[J];森林与人类;2003年03期

4 ;我国可再生能源状况[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王夏;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J];求是;2004年08期

6 孙海燕;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首届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国际研讨会综述[J];建设科技;2004年Z2期

7 孙海燕;立法保障可再生能源[J];建设科技;2004年Z2期

8 王璇;可再生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J];国际化工信息;2005年11期

9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04期

10 本刊编辑部;德国:可再生能源重拳出击[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岛市可再生能源协会成立[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赵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关于印发郑州市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4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的通知(宿政办发[2009]184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5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胡桧;钟挺;郑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常见利用形式分析[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连璞;曹海霞;;完善政策体系 助推山西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洪磊;贾峰;吴克;;德国可再生能源现状及其配套法规建设[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启动[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忆;部分国家和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N];中国电力报;2005年

2 徐清军;英国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胡锦涛主席给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5年

4 雅俊;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尚需解决一些问题[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5 张楠;财税政策如何助推可再生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董克伟;发展可再生能源避免唱“独角戏”[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钱敏;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化工企业商机何在[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田春 李月;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刘纯银;科学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记者 刘荣慧;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细则有待完善[N];中国建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璐;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影响的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黄s,

本文编号:265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