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1:36
【摘要】: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深入研究这片湿地,对保证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迁徙鸟类网络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多侧重于从资源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宏观领域,但从湿地生态系统的化学、生物和水文过程等生态过程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定位定量研究的不多,特别在一些生物和化学过程的微观研究方面还很少。为进一步认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探讨湿地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机理,填补滨海河口新生湿地微观定量上的欠缺,并为新生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的新生湿地类型的部分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环境的变化及其响应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宜的湿地分类原则,并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湿地分类体系;发现湿地类型分布大致呈现水平带状分布,湿地类型结构以自然湿地为主,但近年来人工湿地比例有增加趋势。 2.对典型新生湿地类型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结构的研究表明,本区湿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居中,真菌最少,其数量分布与湿地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土壤pH值和电导等相关,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动态和根际效应。 3.对本区淡水沼泽芦苇、咸水沼泽芦苇和盐化芦苇草甸三个生态型芦苇湿地的生物过程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湿地芦苇生物量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别,植物根、茎、叶、穗各器官的生物量生长和积累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根生物量茎叶穗,地下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 4.芦苇生长期内的凋落物主要由枯落叶组成,凋落叶积累量均随时间呈现幂函数形式增长。分解试验表明当年凋落物分解日失重率和分解速率与凋落后分解起始日期有关,总失重率与分解时间呈正比,凋落物在7、8月份的分解速率最高。 5.对典型类型新生湿地土壤以及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养分含量比较低,有机质含量分布变异
【图文】:

照片,入海口,遥感,黄河三角洲


图 1.1 2003 年 10 月黄河入海口遥感照片g1.1 Remote sensing photos of the mouth to sea of Yellow River in Octob

照片,入海口,遥感,黄河


图 1.1 2003 年 10 月黄河入海口遥感照片Fig1.1 Remote sensing photos of the mouth to sea of Yellow River in October 2003图 1.2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主要位置图(虚框位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17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艳艳;吴大放;曾乐春;冯艳芬;;1988 2008年珠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J];热带地理;2011年02期

2 李胜男;王根绪;邓伟;胡远满;;水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3 谢涛;杨志峰;;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土壤水分安全阈值[J];水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旭光;鄱阳湖灰化苔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红珍;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和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勇泉;黄河三角洲湿地典型挺水植物对水盐环境的响应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韩鹏;黄淮海湿地典型挺水植物及群落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崔锦龙;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万红;基于RS与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赵越;近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王敏;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模拟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焦立恒;典型滨河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氮素变化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3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3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