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物料内循环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1:44
【摘要】: 增强脱硫塔内循环,提高塔内颗粒浓度,是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提高脱硫效率、提高钙利用率、降低造价的重要手段。不同位置发生的内循环对脱硫反应的贡献不同,因此提高脱硫塔内循环,并对内循环的有效性进行阐述,组织合理的内循环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主要依靠在塔顶部布置分离器,分离灰在塔内回落来增强内循环。本文首先对脱硫塔顶部物料回流过程进行了冷态试验,分析了物料回流并返混入主流的过程,回流颗粒在下落的过程中被主气流逐渐剥离向塔内扩散,返混沿径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回流区、返混加速区和主流区。在一定的颗粒回流量下,相对最大回落长度与主气流速度基本呈指数型的递减分布;物料在塔内形成了浓度上部高,下部低的分布趋势,有效物料浓度进较低,可以采用外循环灰管的方式将分离物料在塔底送入,以提高利用率。 提出了脱硫塔底部采用切向旋流和直流复合流化的方式,在冷态PDA试验台上对研究了表观气速、入口颗粒浓度以及切向旋流风率变化时塔内气固流动以及颗粒内循环特性。表观气速降低到0.68m/s,颗粒沉降作用明显,呈现环核流动特性。在塔底部,形成类似喷动床的流态,最高浓度为最低浓度的80倍,平均浓度比1.34m/s增加了220%。随着表观气速的降低,塔内颗粒逐渐集中于脱硫塔的主反应区域,物料的有效率提高。随着旋流流量的增加,在脱硫塔底部壁面附近区域出现回流区,这增强了气流扰动和气固混合,有利于增强物料的内循环。脱硫塔内高浓度区域集中于0.7R-1.0R之间。当旋流流量为30%时,壁面浓度与中心区域浓度比增加到180。随着旋流流量的增加,边壁高浓度区域也逐渐增大;物料浓度的有效率也逐渐增加,旋流的加入使塔内颗粒逐渐集中于塔的中下部。脱硫塔平均颗粒浓度随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入口颗粒浓度增加的幅度,塔内颗粒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颗粒的团聚,有利于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被分离而回落,明显增强了脱硫塔的内循环。颗粒粒径的径向分布中心高,壁面低,在0.8R-1.0R之间出现局部高峰。因此沿高度方向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大颗粒的分离和回落现象主要集中于脱硫塔的中下部。 提出了强化内循环脱硫塔的结构,底部采用夹层结构实现塔内壁面的旋转流动。研究了脱硫塔的阻力特性,旋流结构的流量分配以及塔内颗粒浓度分布特性。脱硫塔的阻力主要集中于喉口旋流段,占塔总阻力的60-80%,随表观空塔气速和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旋流段阻力不断增加。旋流结构同时具有流量调节以及提高负荷适应性的作用,随着旋流入口的关闭,旋流流量逐渐减小,中心直流流量增大,塔内颗粒浓度逐渐降低。当表观空塔气速降低时,旋流流量降低,但颗粒沉降作用明显,塔内平均颗粒浓度得到明显的提高,可关闭部分旋流以满足塔内流态化的要求。 将强化内循环脱硫塔应用于140MW机组,增加旋流结构后在塔内下部壁面区域形成了旋转流场,脱硫塔直管段内烟气流速呈现对称分布,脱硫塔内均匀性得到明显的提高。脱硫塔阻力主要集中于脱硫塔入口段,占总阻力的70-80%,增加旋流后阻力增加90-120Pa,占脱硫塔总阻力的20-25%。脱硫塔具有明显的内循环现象:相对于入口灰浓度,机组负荷为120MW,脱硫没投运时时脱硫塔底部壁面处的灰浓度增加了43%;机组负荷将为75MW时,在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的作用下,脱硫塔底部距离壁面50mm和1050mm处灰浓度分别增加了122%和58%。脱硫投运后,颗粒粒径变大,增强了颗粒沉降和离心分离效应,塔内物料浓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塔底部距离壁面50mm处颗粒浓度提高了247倍,距离壁面300mm处浓度增加了337%。壁面有明显的物料回流存在,增加了反应的表面积提高了脱硫效率,壁面大量物料的回流和分离不断冲刷壁面,有效壁面了结垢现象。
【图文】:

测量系统,光路系统,微粒,入射光


ID发射器图3一 2PDA测量系统图统 (PhaseDopPlerAnemometer)。它实现了固相颗粒速度,粒径和浓度的同时测量,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并且无需标定,可以有效地克服机械测量探头的局限性,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绝对测量技术[76]。PDA系统包括激光光源,传输光路系统,接收光路系统,信号处理器,计算机(包括硬件接口与软件),三维自动坐标架,,测量系统如图3一2所示。 3.3.2PDA测量原理PDA速度测量是LDA测速的扩展,其基本原理为:当流体中存在随流体一起运动的微粒时,由于微粒对入射光的散射作用,当它接受到一定频率的入射光照

等值线图,等值线图,脱硫塔,内颗粒


o=ssg/m,n一7og/m,图4一16相对颗粒浓度等值线图图4一16给出了脱硫塔入口颗粒浓度分别为35、58、 70g/m3,旋流比为10%,空塔表观气速为 1.11而s的工况下塔内不同高度处相对颗粒浓度的等值线图。在塔内颗粒浓度较低时,脱硫塔下部的颗粒浓度非常低,颗粒在塔内均匀分布没有颗粒团的形成,内循环现象不明显。随着脱硫塔高度的增加,塔内速度分布逐渐趋于均匀,壁面附近开始出现颗粒的回落现象,浓度增大。随着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塔内颗粒浓度迅速增加,当入口颗粒浓度增加到 70g/m3时,脱硫塔壁面高浓度区域逐渐向塔中心延伸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崔琳;张立强;马春元;宋占龙;董勇;齐国杰;;旋/直复合流化对脱硫塔内粘壁问题的影响[J];环境工程;2009年06期

2 王小飞;刘伦;阮艳军;张国奇;;我国燃煤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综述[J];煤;2009年09期

3 李少华;孙英博;王虎;;脱硫塔优化设计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年08期

4 崔琳;马春元;董勇;宋占龙;;旋/直复合流化下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的气液分布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9年03期

5 陈作炳;张雷;石志良;;循环悬浮式半干法脱硫工艺在火电厂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年04期

6 宫国卓;叶树峰;陈运法;解强;;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进口流场模拟及优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盛余;邱伟;能子礼超;;我国燃煤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琳;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复合增湿特性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虎;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气液固混合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涂伟升;广石化电站CFB脱硫技术的优化与示范效果[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雷;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脱硫系统结构设计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吕永坤;山东明水大化集团热电公司氨法脱硫技术的研究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冠男;某技改扩能电场烟气脱硫系统的重建升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王长江;喷动床反应器内循环特性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4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4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