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2:02
【摘要】:保护地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得到承诺和进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当前,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保护地是世界各国面对挑战,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通行做法。但是,传统的保护地集群由于存在地理区域交叉重叠、多头管理、以及各种体制机制等问题,其所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当前环境下运行成本高、保护生态效能差,已经不足以应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自然保护地要形成新的、更高效的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功能,更有效地实现生态目标,单个和零散的自然保护地难以满足全面生态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大背景下,构建并运用有效评估方法,对当前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评估,明确不同自然保护地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借鉴作用。本文在对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运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创立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秦岭自然保护地集群为研究对象,并以三江源、祁连山自然保护地集群为参照对象,对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参考了学术界对于生态主体进行系统集成研究的思想,从资源子系统、保护与管理子系统、开发子系统和科研科普子系统四个方面,对秦岭地区进行集成分析。在集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涵盖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众多领域,由15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组成,每一个三级指标又由具体的影响要素构成。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问卷、实地调查、访谈、查阅统计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同时根据获取的指标数据,运用于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三级指标的复核权重,并逐层推理获得一级、二级指标的对应权重。本文在最后选取地理构造板块和代表性上与秦岭较为接近的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作为参照对象,以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对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对比评价,分析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相对优势和存在短板。研究结果表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目标层综合评价得分中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地体系得分比较接近,但是保护与管理子系统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地体系差距较大。进行指标解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法制建设、生态规划等指标得分高于秦岭。通过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三江源在我国最早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管理模式上更加趋向统一管理,注重长远规划和保护地单元协调发展,这是该指标三江源胜出的主要原因。这对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今后的发展和优化重构有着重要启示意义。最后,本研究结合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重构具体策略组合。这个策略组合包括秦岭自然保护地地体系的优化目标、优化原则、优化整体思路等,并结合整体优化思路,从保护管理、监测预警、社会参与、社会监督、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方案。
【图文】:

优化策略,综合评价,秦岭,体系


6图 1-1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框架图Fig. 1-1 Research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QinlingNature Protected area System

陕西段,区划图,秦岭,基本概况


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及系统集成分析3 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及系统集成分析3.1 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3.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本文研究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地理范围是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山脉主体部分,地理坐标为 105°30′E—110°05′E 和 32°40′N—34°35′N 之间,呈东西向条带延伸,总面积5.8 万平方公里。秦岭地理范围为北部以秦岭北坡山脚线为界;南部以汉江北岸为界,其中不包括汉中、安康盆地,以盆地的北缘为界;东、西两侧以省界为界。这一区域主要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的秦岭南麓部分,关中平原的宝鸡、渭南两个地级市的秦岭北麓部分,以及西安市的秦岭北麓部分,共计 6 个市,所辖 38 个县(市、区)包括 13 个县区的全部及 25 个县区的部分区域、510 个乡镇。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洋;;霍山县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9年10期

2 闫欣;;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年09期

3 黄志良;试论国家自然保护地图集的编制——以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88年04期

4 吕忠梅;;关于自然保护地立法的新思考[J];环境保护;2019年Z1期

5 李挺;;整体性思维背景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立法——以法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为视角[J];环境保护;2019年09期

6 彭杨靖;樊简;邢韶华;崔国发;;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地概况及分类体系构想[J];生物多样性;2018年03期

7 甄伟;吴军梅;;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与自然保护体系升级分析[J];绿色科技;2018年22期

8 杨锐;曹越;;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远景规模[J];中国园林;2018年07期

9 唐芳林;王梦君;孙鸿雁;;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J];林业建设;2019年02期

10 陈耀华;黄朝阳;;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研究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淑萍;张正旺;徐基良;袁良;;天津地区公众自然保护意识调查[A];中国鸟类学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田波;马剑;王祥荣;樊正球;;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柯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长三角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靳智超;;“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5年

5 和太平;文祥凤;黄棉;农绍岳;梁家善;彭定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之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侯爱科;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陈院;英国自然保护运动探究(1870-1914年)[D];西南大学;2013年

3 吴灵芝;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小重;世界存在于自然之中——论梭罗的环境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7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7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