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3:37
【摘要】:地表温度是反应地表热量的主要因子,而城市热岛则是城市地表热环境的集中体现。地表热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到城市热岛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地表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的各个方面。本文充分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根据热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真实地获取珠三角地区的地表温度,深入探讨了该地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地表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等,并总结了该地区重要城市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地表温度高温区的大小和城市热岛强度的高低是反映地表热环境的重要因子,本文采用基于稳健统计的方法,将地表温度划分为高温区、常温区和低温区,这种方法即能准确划分出不同温度区间的范围,又能消除不同时相造成的差别。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勾画出城市热岛的高温区与低温区,提出了以热岛高温区与低温区的差作为热岛强度的方法。计算了近似同一纬度带内的10个城市的热岛强度和热岛高温区面积,分析了它们与城市大小、开发区面积、植被平均覆盖量、水体比例等地貌因子及人口密度等人文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广州具有最大的热岛强度,达到5.8℃;热岛强度最低的是博罗,只有3.1℃。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热岛特征与城市大小、开发区面积和人口密度三个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从空间分布上看,珠三角地区地表温度的高温区主要分布于城镇用地最为集中的地方。通过对珠江口两岸的地表温度两年的对比分析发现,两岸地表高温区范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同,东岸较1990年增加了93.8%,西岸则仅仅增加了17.5%。从两岸平均地表温度来看,1990年珠江口两岸的地表温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到2000年时东岸的地表温度较西岸平均高出1.5℃。东西两岸的地表温度变化的差异也反映了当地政府所采取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对珠江口两岸地表高温区的地物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用地和裸露旱地是构成地表高温区的主要地物类型,1990年和2000年这两种地物类型分别占据了高温区面积的77.5%和88.9%。从不同地物类型在不同温度区间的构成比例来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用地处于高温区,施工地、沙地和裸露旱地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面积处于高温区的范围,其它用地则绝大部分处于低温和常温区。 论文做了对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类型演化规律的研究,绘制出该地区的土地
【图文】: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


自从19世纪初期,1833年英国出版的《伦敦气候》指出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均分别高0.5℃一1.2℃),以及城乡温差夜间比白天大,“城市热岛”的概念随即被提出〔2]l。图1.1展示了发生城市热岛的城市剖面气温图,在同一时刻,城市市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和农村的气温高,城市犹如被包围的热岛,这种现象被称作“城市热岛”。狭义的城市热岛仅仅是指气温的对比;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热红外遥感对地表热环境的研究,城市热岛的已经概念延伸到从地表到高空不同的空间层次上的研究对象〔‘1s〔23]。Oke(1979)指出大气的城市热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I表层城市热岛,即地表以上建筑物高度以下的空间和<工工>上层城市热岛,即建筑物高度以上的层面。Voogt和Oke(2003)进一步指出热红外遥感所探测到的热岛效应为城市地表温度的热岛效应。从研究空气的温度到研究地表的温度,使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拓展到更大范围。而从相互关系上看,地球表面与大气的底层直接接触

全球,全球气候变化,气干,全球气候


气干旱等现象与地表温度的变化不无关系。因此,研究地表温度的变化,对于人们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演化趋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1.2展示了过去140年的地表温度变化情况。红色直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8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红顺;黄静;李峙;吕志强;;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2期

2 王天星;陈松林;马娅;陈志强;;亮温与地表温度表征的城市热岛尺度效应对比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3 邓玉娇;匡耀求;黄宁生;黄江;;温室效应增强背景下城市热环境变化的遥感分析——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4 孙芹芹;吴志峰;谭建军;;基于热力重心的广州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5 苏海峰;;哈尔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类型关系分析[J];才智;2012年29期

6 范怀欣;张丽娟;马艳敏;周东颖;;大庆市城市扩展与地表热环境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冯晓刚;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善龙;基于地质要素的金衢盆地环境数值模型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海峰;多源遥感数据支持的中等城市热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姝婧;近15年北京城区植被覆盖遥感监测及其对热环境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海贝贝;农区地表温度及其与农村工业发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吴晓会;基于MODIS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年内时空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厚增;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市土地利用/覆盖和热环境变化监测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陈纯;基于遥感的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演替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玉荣;城市下垫面热特性与城市热岛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

8 周强;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肖和善;福州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天星;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及其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3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73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