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2:02
【摘要】: 生态补偿是一种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的制度安排。我国生态补偿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该领域有三个相关的重要特征:一是区域性;二是涉及的责任主体数量大;三是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补偿制度缺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建立生态补偿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基于经济学对我国国家生态补偿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根据补偿要素公共属性的不同,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政府补偿机制、市场补偿机制和混合补偿机制。混合补偿机制是对市场和政府补偿机制的混合使用,最常见的混合补偿机制就是政府之间的生态补偿交易:补偿是通过市场交易、讨价还价来实现的,但交易双方是政府,政府用于支付的又是财政资金。进一步论证了混合补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重要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给出了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认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生态功能区域的补偿、大流域的补偿和资源开采的补偿。不同部分对应于不同的补偿机制。对于生态功能区域,以政府补偿机制为主,最终建立起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补偿体系;对于大流域,以混合补偿为主,最终建立起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中央政府积极协调的补偿体系;对于资源,以市场机制为主,最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消费者承担责任、政府有效监管的补偿体系。 第三,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战略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生态补偿体系建设过程应分两步走:2010年以前基本建成生态功能区域补偿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流域补偿体系和资源补偿体系的建设;2015年前要建立起完整的生态补偿体系。 最后,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进行了我国生态补偿体系案例研究,得出具体的结论。文章认为为加快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体系,我国应以西北地区为重点,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大力推行市场补偿机制;加强有关的基础性工作。
【图文】:

曲线,庇古税


图 3.3 “庇古税”理论“bigushui”态补偿实践 政府能够准确掌握私人边际成本与产品的曲线。由于生态环境外部性具有外延扩散性的济学家科斯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社会费用Fig. 3.3 The theory of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我国目前的排污境税、碳税等。案的前提条件是度难以进行准确界定,即使受益范围能够明确界定,样的生态产品形成不同的效用评价。因此准确计量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力等情况下,政府自身也可能成者。”。科斯认为,当各方面能够无成本地讨价还价并对果将是有效率的,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途径是

资源产品,定价模型


品定价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应等于它的产成本;MUC 表示边际使用者(耗竭)成本,者为资源产品生产付出的成本(MOC)相同,,低于 M会抑制资源的合理使用。用式子表示为:UC+MEC示边际生部(环境)成本,是由于资源的生产所消费的环境容量社会成本,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具有很大(社会价值)中,还应包含 MUC 部分,即多开采一单即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对外界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源价值中,不包含 MUC 与 MEC 部分,造成资源的严重问题可用图 3-2 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32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雍新琴;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2 闫丹丹;;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思考[J];科技广场;2013年02期

3 陈静;张虹鸥;吴旗韬;;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2010年05期

4 张建;夏凤英;;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理论与实证[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陈尉;刘玉龙;杨丽;;我国生态补偿分类及实施案例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钟绍峰;生态补偿机制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史淑娟;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有利;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吉辉;基于水足迹的区域广义水资源动态协调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丽华;生态补偿法的产生与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郑水丽;基于国际经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自冬;生态补偿的价值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何芳;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赵娜;论差别生态责任[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闫中月;南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程明;首都跨界水源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宁恽营;我国退耕还林(草)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5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75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